光明新闻记者 林彦君 通讯员 张吟越 文/图
9月29日,在成立一周年之际,深圳理工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光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志伟,副区长王崇峰,以及各有关单位负责人,科研院所、企业及部分高校代表等,与深圳理工大学师生一同参加典礼。
▲开学典礼现场。
活动现场,深圳理工大学与多方签署战略合作:与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围绕人才交流、科研合作、成果转化及基础教育提升协作;与光明区政府共建附属光明教育集团,共同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与深圳市光明银星生命健康产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联合打造国家级科技园区;与甬江实验室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并设“新材料专项计划”,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
同时,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向深圳理工大学移交图书馆、体育馆和国际交流中心“金钥匙”,标志校园建设迈新阶。中共深圳理工大学委员会党校揭牌暨深圳市委党校深圳理工教学点挂牌,未来将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提供党性教育资源。同时现场还启动由光明区慈善会与深圳理工大学共同发起的“光明·深圳理工科技向善”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引导科技创新服务社会需求。
此外,公交线路B929在当天正式开通,该线路覆盖深圳理工大学在光明区的不同校区、交通枢纽及周边生活区域,实现“教学-科研-产教融合”无缝衔接。
■记者手记
深理工跑出高等教育创新“加速度”
9月29日,深圳理工大学在成立一周年之际举行开学典礼,千余人共同见证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成长节点。从揭牌成立到交出亮眼招生答卷,从汇聚顶尖学者到搭建跨领域合作网络,短短一年间,深圳理工大学以“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在高等教育创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为中国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其创新活力,源于对“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核心路径的坚守。典礼现场四项战略合作的签署,是学校打破传统办学壁垒的主动作为:与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协作,打通跨区域人才科研通道;与光明区政府共建附属光明教育集团,共创校地合作办学新范式。与企业共建国家级科技园区,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与甬江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这种“无边界”的合作模式,让教育、科技、产业形成良性循环,正是新型研究型大学区别于传统高校的关键特质。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理工大学的吸引力已转化为学子的主动选择。2025级本科生赵冠杰跨越千里从内蒙古奔赴而来,不仅因学校“4+1+3”培养体系、“三院一体”育人模式的独特优势,更因学校在攻克尖端技术方面展现的担当。这背后,是年轻学子对新型教育模式的认可,更是社会对深圳理工大学办学理念的肯定。学校规划以“深空、深海、深地、深脑、深智、生命”六大领域为锚点,构建无边界大学,进一步勾勒出与光明科学城共生共长的清晰蓝图。
从政府层面来看,相关部门对深圳理工大学发展给予了明确认可与具体期许。深圳市教育局肯定其经过多年筹备与一年正式运营,已为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样本;光明区政府期待学校与光明科学城形成“双向奔赴”的发展格局,在前沿领域培育更多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完整突破,最终实现大学与城市共生共长。这些反馈既基于学校过去一年的实际办学成果,也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随着图书馆、体育馆和国际交流中心“金钥匙”移交、学校党校揭牌、“光明·深圳理工科技向善”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启动,以及校庆专属公交线路B929开通,实现“教学-科研-产教融合”无缝衔接,深圳理工大学正以一系列务实举措夯实发展根基。
周年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深圳理工大学以青春向阳的蓬勃能量,在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路径上不断突破。未来,若能持续深化开放合作、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将“修德正身、知行合一”的校训融入发展血脉,这所年轻的大学必将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注入新动能,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力量,持续书写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型高校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