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夏燃动哈尔滨夏季游,6~8月共接待游客4113.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469.8亿元

特约通讯员谷少传 哈尔滨日报记者封娇
13:43
摘要

从夏炽到秋澄,历时两个多月,第37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以“让世界听见哈夏”的宏大叙事,在松花江畔铺陈了一幅流动的音乐长卷。

从夏炽到秋澄,历时两个多月,第37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以“让世界听见哈夏”的宏大叙事,在松花江畔铺陈了一幅流动的音乐长卷。

这场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盛会,不仅用83台103场高水平专业演出、3500余场群众文化演出、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名国际艺术家、3000余名专业演员与2万余名文艺爱好者的共赴,以及近一亿观众线上线下同赏的热度,刷新了哈夏的历史纪录,更以4113.9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469.8亿元的旅游总花费、18亿+的全网阅读量,将“音乐之城”的文化基因深深刻进2025年的城市记忆。它不仅是一场音乐的狂欢,更是一次文明的对话、一座城市的蜕变与新生。

国际交响:以乐为媒,架交流互鉴之桥

哈尔滨的夏夜,因世界音符的碰撞而绚烂多彩。松花江的风裹着音乐的旋律掠过老会堂的百年窗棂,芬兰大提琴家的琴弓里传来经典的华彩乐章……这座城市用最自然的方式,将世界的音符编织成同一首歌。

本届哈夏以2025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第七届哈尔滨国际手风琴艺术周、第20届世界萨克斯管大会三大国际赛事为锚点,以中外经典系列演出为纽带,让古典与先锋碰撞、传统与现代交融。第69届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年会首次落户中国便在“音乐之城”举办,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主席彼得·保罗·凯恩瑞斯称赞哈尔滨是“优秀的桥梁建设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手风琴联盟主席米高·帕塔里尼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出“中国的哈夏,世界的舞台”。

这样的共鸣藏在每一个被音乐点亮的角落:哈尔滨大剧院,第七届哈尔滨国际手风琴艺术周开幕式,当中外艺术家用巴扬手风琴合奏中国音乐《赛马》《最炫民族风》时,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在此刻激情交融,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中华巴洛克街头,中俄演奏家联袂演绎的《我爱你中国》,引来市民游客齐声合唱……哈尔滨用音乐搭建的桥梁,让不同文明找到了共鸣的频率。音乐在此早已不是异域的他声,而是联通心灵的语言。

高超艺术:以技载道,展时代文艺风华

如果说演出的国际化是哈夏的广度,那么艺术创作与人才培养,则是这场音乐盛会的深度。当第二届全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的帷幕拉开,12部原创作品如同12颗种子,在11支交响乐团的演绎下破土而出。交响曲《文明颂》用多声部的交织,描绘着人类文明的共融轨迹;交响乐《松花江组曲》以磅礴的激情,将黑土地的豪迈与母亲河的温柔揉成一曲时代的颂歌。12场演出,现场1.3万名观众的掌声与4331万人次的线上观看,是对这些作品最热烈的喝彩。

在第十六届全国声乐展演的舞台上,150名从1100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的青年歌手,在阎维文、雷佳、石倚洁、蔡国庆等32位专家的指导下,历经舞台的淬炼。19场展演和师生音乐交流会、35个平台的直播、2765万人次的线上观看,让这场展演成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公开课堂”。而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2025年度会议上,44家交响乐团92名团长和艺术总监围坐讨论的,不仅是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更有中国交响乐如何在原创性、民族性上进行突破的专业命题。

著名作曲家、指挥家王宁说:“这样高标准的展演,将持续推动中国交响乐事业及哈尔滨‘音乐之城’的发展,为行业未来描绘更光明的前景。”在哈夏的舞台上,艺术不仅是表演,更是传承的火种、创新的芽苞,它让经典有了新的生命,让传统焕发新的光彩。

人民舞台:以文化人,享城市欢歌盛宴

哈夏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它飘荡在街巷,浸润在基层,铭刻在骨子里。当夕阳给松花江镀上一层金红,市民音乐嘉年华的序幕便在防洪纪念塔下拉开。160余支演出团队、1.4万余名演员,用120余场演出与30万人次的市民游客共谱夏夜乐章;音乐快闪表演在机场、景区举行,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200万元惠民券的发放,让走进哈尔滨大剧院、音乐厅成为市民的又一休闲时光。




最动人的还有那些“没有设计的自然”:中央大街“舞台的夏天”阳台音乐节上,游客和市民自发上台,一曲《西班牙女郎》让整条街变成欢乐的海洋;中华巴洛克的人民咖啡馆里,文化下午茶让国内外游客纷纷即兴演奏;54个社区、36个广场的“百日千场”露天电影,丰富着城市的夜生活;啤酒节烟花秀、无人机表演,景区里知名歌手与才艺达人与游客市民的互动,为城市打造了一场全民共享的艺术盛宴。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



其实,音乐在这里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生活本身:它是早餐铺老板放出的背景音乐,是晚饭后大爷大妈的“每日必修课”,是孩子们放学路上哼唱的歌曲。它让“音乐之城”的称号,从一张名片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文旅为桥:以文促商,谱经济跃动新篇

与往届不同,本届哈夏音乐会首次提前至六月启动,将音乐季的效应从“集中爆发”变为“持续释放”,不断引爆夏季消费市场,消夏经济、夜间经济、商圈经济在哈夏期间竞相绽放。

李宗盛、周深、“五月天”、姜育恒等12场大型演唱会一票难求,2场草莓音乐节激情四射,2.5亿元的票房收入,域外观演率高达70%;升级版大型旅游演艺《遇见·哈尔滨》《王的战车》成文旅新名片。音乐热起来,消费旺起来,政府部门牵头推出大型歌迷优惠活动,航司、景区、住宿、餐饮、商场等数百商家参与,形成铺天盖地的票根经济热潮。

哈夏期间,餐饮、住宿、零售等旅行业消费潜力不断释放,6~8月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113.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46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13%;累计接待入境游客21.9万人次,同比增长15.3%。哈尔滨机场运输旅客639万人次,同比增长1.1%;铁路运输旅客1937.4万人,同比增长1.3%;地铁线网客运量11222.7万人次,同比增长18.58%;据平台统计,今年夏天哈尔滨稳居全国旅游热门目的地前十名……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音乐+”带来的消费升级,是哈夏为城市经济注入的强劲动能,是文旅融合的生动图景。音乐不仅是“软实力”,更成了拉动经济的“硬引擎”。

全域共鸣:以声传情,掀全网热度高潮

本届哈夏的高热度,在全网掀起了一场传播风暴。《哈尔滨之夏》《哈尔滨恋曲》《风从哈尔滨吹过》三部宣传片一经推出,哈尔滨便以“音乐+美景+人文”的叙事,向世界展开了一张诗意的邀请函。“与辉同行‘阅山河’”直播活动中,2960万人次跟随镜头感受“音乐之城”的夏日风采。许多“云游”哈尔滨的网友表示,被“音乐之城”的魅力所打动。海外社交平台上,千余条短视频的推出掀起了另一场“哈夏热”。一位法国博主留言表示:“音乐没有语言,但哈尔滨的音乐,让我听懂了城市的心跳。”

全网18亿+的阅读量,75万条聚焦哈夏的信息,让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不再只是一场音乐活动,而是一场跨越山海的共同记忆与全球共享的精神财富。哈尔滨用音乐完成了又一次惊艳世界的自我表达,向世界展示了这座“音乐之城”的开放、包容与文化自信。正如网友“音乐旅行家”在留言中所说:“没去过哈尔滨的人,通过哈夏重新认识了她,去过哈尔滨的人,通过哈夏又重新发现了她。”

当秋日微风掠过哈尔滨的街角,第37届哈夏音乐会的余音仍在松花江畔回响。它留下的不仅是18亿+的传播数据、469.8亿元的经济收益,更是“音乐之城”的新征程:一座城市如何用音乐连接世界,用艺术滋养生活,用文化定义未来。本届哈夏的成功举办,让世界看见,音乐是市民的日常,是城市的呼吸,是文明的对话,是经济的脉搏。

它更让我们相信

当一座城市用真诚拥抱世界

用人民定义美好

那么,无论它步入哪一个季节

都能让世界听见最动人的声音

编辑 周梦璇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