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议|城市需要更多“花坛隔车”式的微创意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李跃
09-17 08:2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圳水贝的一条人行道在网上“亮”了——某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图片显示,该路段的两侧,被人摆放花坛以隔绝电动车,实现了“人车分流”。

看来水贝不仅交易黄金,也出产“金”点子,这样的做法很快收获点赞一片。正如网友所说,“桥归桥,路归路,行人归行人,电驴归电驴。” 长期以来,一方面,部分电动车的“横冲直撞”令行人胆战心惊;另一方面,也由此衍生出“行人抢占自行车骑行道”问题。而今,这样的“两难”,被几排花坛轻轻松松化解了。水贝此举既保障了行人的基本路权,又为非机动车保留了通行空间,实现了多方的利益平衡。

与大兴土木的工程改造相比,与传统的治理方式如依赖于警示标语、人员巡查或罚款等措施相比,摆放花坛的方式投入小、见效快、易操作。不止于此。花坛不只是一种物理区隔,还是一种美的载体,不经意间提升了城市街景的品质。它传递出的一种“花语”是:深圳,是一座爱美的城市。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水贝的实践是这句话的生动注解。很多时候,不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缺乏打破常规与习见的自觉和担当。城市治理未必需要大拆大建,有时只需转变思路,从“人”的需求出发,用创意化解矛盾,用巧思替代强制,简单的“小点子”,也能破解看似棘手的“大难题”。

“魔鬼”在细节里,城市治理同样在细节里。期待这种“花坛隔车”的创意,能够让更多人学会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少些“一刀切”的粗放,多些“量身定制”的精细;少些“等靠要”的被动,多些“试着办”的主动。用巧心、细心、耐心,激发出更多的微创新、微治理、微改革。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李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