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演终章,深圳落幕!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万尼亚舅舅》圆满合卷

09-15 18:28
摘要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文静 通讯员 林泽君 冯平 朱倚莹 文/图


四日连台,双剧齐耀。9月14日,随着话剧《万尼亚舅舅》最后一幕的帷幕在深圳滨海艺术中心的舞台缓缓垂落,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万尼亚舅舅》的2025年中国巡演之旅正式画上圆满的句点。



作为入选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重磅之作,亦是第四届湾区国际戏剧生活季的闭幕大戏首次来深献演。这场以“文学经典×戏剧艺术”为核心的文化盛事,不仅为观众奉献了两台“堪称教科书级”的俄式戏剧盛宴,也为观众铺陈出普希金诗性世界里的情感湍流与契诃夫笔下平凡众生相的精神图谱,更通过深度的文化互动与立体化的传播矩阵,完成了一次跨越艺术边界、连接文明根脉的文化对话实践。


业界大咖纷纷现身演出现场,口碑佳作赞誉不绝



“《万尼亚舅舅》有一种Aftertaste,它能让我回想三四天。”香港导演司徒慧焯如此评价。



“2025年现下的观众与一两百年前的作品紧紧相连,原来我们作为地球上的人类,我们的感觉是一样的。”香港话剧团助理艺术总监刘守正评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9月14日午后最后一场,香港话剧团助理艺术总监方俊杰表示:“《万尼亚舅舅》用了一个比较当代的处理,让这部剧在现在依然有着它的意义。”



巡演尾声,舞台之下。令人瞩目的当属中国观众熟悉的著名艺术家张国立与俄罗斯功勋演员谢尔盖·马科维茨基的对话。两位戏剧界的“同行者”并未受限于语言的隔阂,这场跨越文化语境的艺术对谈最终落脚于对“表演意义”的朴素追问:“我们为何要在舞台上重复那些人性的困局?”或许,每个时代的人,都需要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的灵魂。而像他们这些“讲故事的人”,最幸福的,就是能成为那面照见灵魂的镜子。——“无论国籍、语言,观众在剧场里流泪的原因都是相似的:我们看到了自己。”



文化共生,深圳成为中俄戏剧的“立体对话场”


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巡演团队一行抵达深圳前海合作区,于9月9日在前海5号楼展开了一场文化科技融合的体验活动,如无人车驾驶体验、全息影像、智能科技机器人、智能象棋等。正值中俄两国实施互免签证新政后的文化交流窗口期,这是新政背景下两国人文往来的生动实践,以科技手段为媒介,为经典戏剧的跨文化传播开辟了“可感知、可互动、可留存”的新路径。


当俄罗斯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万尼亚舅舅》从深圳滨海艺术中心启程,来到龙马社。9月10日,一场穿越文化与时空的戏剧对话《从莫斯科到深圳,一场中俄戏剧人的思想碰撞》在此温情启幕,张国立也从俄方演员身上看到了源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熟悉表演血脉——这一体系早已融入中国戏剧教育,成为两国戏剧人共鸣的基石。



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万尼亚舅舅》主演见面会9月10日晚八点如期启幕,“经典共读·幕后解密”,瓦赫坦戈夫剧院副总经理与演员们现身深圳中心书城现场,与深圳观众共读普希金、谈契诃夫,分享排练幕后与角色心路,见面会现场展开了一场关于艺术、生命与经典的深度对话。主演真诚分享角色塑造的挣扎与喜悦、揭秘诗化舞台背后的现代性解读,那些关于“理想与徒劳”“爱与错过”的永恒命题,经典从未远离,因这两台话剧而有了更真切的回响。



9月11日午时,深圳站首演大幕拉开,深圳滨海艺术中心携手政府单位、俄罗斯联邦驻广州总领事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俄方院团与艺术家们等一行人共同见证一场跨越欧亚大陆的文化盛事 ——“2025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俄罗斯经典双剧展演启幕仪式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艺术中心实习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艺术的“最后一公里”,解码舞台背后的“戏剧密码”​


同城举期待,深圳滨海艺术中心特别策划了《幕起俄乡:俄罗斯双剧联演影像展》特别巡礼,经典剧本台词与精美剧照影展等从深圳书城的“三城”同展再回归于深圳滨海艺术中心,将城市的公共空间转化为“延伸的舞台”。



剧场前厅,暖黄色的柔光、地上零落的白雪、俄国文学经典中常出现的熊、塔季扬娜的秋千、奥尔加的手风琴、万尼亚舅舅的犁等一道“俄罗斯冬夜雪景”与“俄罗斯的庄园”的风景线,让观众瞬间“穿越”至19世纪的俄罗斯乡村。每场演出结束后设置的签售会现场排起了长队,有观众表示:“买的不只是一本书、一张照片,而是参与了一场文化事件的‘纪念凭证’。”



一位专程从云南赶来观演的伯伯,手持曾在俄罗斯收藏的原版剧目海报吸引现场剧迷朋友围观,他说:“很感谢能在深圳有这样的机会看上这台俄罗斯大作。我年轻时读契诃夫,总觉得‘悲剧离我很远’,直到今天观看了这场演出,才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万尼亚’,希望能有更多国外优质剧目能再次来到中国。”



同样值得令观众热情高涨的后台探秘环节——拉近观众与艺术的“最后一公里”​,观众得以了解《叶甫盖尼·奥涅金》中与塔季扬娜共舞的“野生标本熊”、那张被塔季扬娜抬着全场跑的铁床、重达1吨的神秘“镜子”等背后的舞台隐喻。在《万尼亚舅舅》的后台中展示了万尼亚那把“伴随他一生的猎枪”,它不仅是道具,更是万尼亚“未实现的英雄梦”的象征。



巡演的最后一棒交给了深圳,给大湾区戏剧产业发展的启示


深圳作为本次2025年中国巡演的最后一站,其意义远超一场演出本身。“为一部剧,赴一座城”的文旅消费习惯在深圳已屡见不鲜。这两部剧开启了未来常态化的国际戏剧交流动作,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东南亚的戏剧爱好者,形成“文化引力场”。让深圳从“经济奇迹”到“文化韧性”的升华,不止浮于表面的观剧热,而是迈向看门道的“懂剧”的认知跃升。



2025年9月11日至14日,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万尼亚舅舅》2025中国巡演末站正式闭幕。当谢幕的掌声响起,文明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们未将经典束之高阁,当经典被赋予新的剧场形式,当19世纪的精神困境被置于当代剧场的光谱下重新审视,那些关于存在、自由与爱的终极追问,依然能在每个时代找到新的回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