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特新闻对深圳市民反映因羽毛球馆“防黄牛”新规吃闭门羹一事(详情链接)进行了报道,引起关注。9月12日,记者登入场馆预约官方平台“福田文体通”发现,订场规则出现调整,包括将恢复邀请功能,新增黑名单限制等内容,并把相关信息置顶显示。
对此,有市民表示,若能恢复邀请功能会方便很多,但对打球需要实名制的做法仍然不解,有可能防不住“黄牛”还有泄露身份证等个人隐私的风险。律师表示,场馆运营方可以进一步升级隐私保护措施,仅收集入场当日必要信息,采用“去标识化”存储,定期删除过期数据。
左图为9月2日的场馆预约平台页面,右图为9月12日的场馆预约平台页面。
规则再次调整,将恢复邀请功能
据读特新闻9月10日报道,市民黄女士(化名)报料称,其通过场馆预约官方平台“福田文体通”,“抢”到福田区梅华小学的羽毛球场地。由于事先不知道预约平台已取消“邀请同伴”功能,要求订场者提前一天录入所有到场人员的身份证信息,导致同伴没有入场码,被场馆运营方和校方拒绝入场。
对此,该场馆运营方深圳市体育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人员表示,新规自今年8月15日起实施,目前仅针对福田区内由该公司运营的学校羽毛球场馆,目的是杜绝黄牛倒票。福田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以前一个码可以邀请多人进场,有些人利用这个漏洞牟利,所以联合运营方制定了一人一码制度,只能通过提前一天约定好友预定,黄牛无法通过平台卖码。自从设置预约时必须提供身份信息后,某约伴组局平台关于黄牛的投诉就没有了。
针对订场规则的调整,不少市民认为不符合日常订场打球的习惯。“订场的人不大可能提前一天就准确知道可以到场的小伙伴,就算约好了,也还会有人临时有事需要换人。”市民黄女士表示,此前邀请功能开放时,订场人可以抢到场地后再邀约同伴填写身份信息,同样是一人一码入场,现在的规则反而越改越麻烦了。
深圳一羽毛球馆有不少市民在运动。
读特新闻对上述问题进行采访报道后,9月12日,记者登入“福田文体通”发现,羽毛球项目订场规则出现了新的调整。原本订场须知中提示的“邀请人员功能关闭”,改为“邀请功能因优化升级暂时关闭”“邀请功能将于9月20日继续开放”。
记者对比后还发现,最新版订场规则将有关用户多次取消订场、多次订场成功未核销、相同证件号码仅能实名认证一个账号预订场地等原有规则置顶标红,提醒用户关注。
无需核验证件,却要求登记身份信息
“进场能恢复邀请功能会方便很多。”对于上述订场规则的调整,另一位爱好羽毛球运动的市民余先生(化名)告诉记者,邀请功能被取消后,打球者需要将身份证等个人信息提供给订场者,增加了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而且入场时还要等订场者分享二维码截图,“前两天去了一次学校,一堆人堵在门口等二维码,篮球和羽毛球几个场加起来有20-30人。”
“订场者实名可以理解,但要求一起打球的人也实名登记,就有点没必要了。”余先生表示,平时入校打球时,只需向现场工作人员出示二维码完成核销即可入场,全程无需查验身份证件。由于该入场二维码可以截图保存和转发使用,所以入场人员的身份信息很可能与订场系统登记的不相符。“既然无需核对身份信息,为什么还要求市民在订场时填写呢?”
市民在福田区一学校门口扫码入场运动。
对于入场人员与登记信息不相符的问题,学校场馆运营方深圳市体育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人员此前回应记者时表示,现场工作人员会核验入场二维码是否真实有效,但基于保护用户隐私安全,工作人员无法查看用户具体的个人身份信息,从而无法核验是否“人码合一”。
福田区教育局负责场馆开放的相关工作人员则表示,按照规则确实要求人、证和预约码一致,“现场码跟身份证不对应,这是现场工作人员的问题。目前我们最起码固定码不变,最起码这个人是你的朋友,你并不是把码卖掉了,这是第一步,因为我们在试行,并不完善。”
一所学校6片场地都被用来转卖
黄牛是否会利用“人码合一”的漏洞,提前录入身份信息预约后再转卖?上述福田区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预约时可以先加四个人的身份信息,如果临时要换人,可以把另一个码给朋友,确保一人一码进场。虽然也会存在转卖入场二维码的情况,但至少多了一层保障。
但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转卖入场名额的现象依然存在。9月12日,记者看到某约伴组局平台上有多条在学校场馆开展羽毛球活动的报名消息。其中一条消息显示,羽毛球活动在9月12日晚连续开展两小时,地点位于福田区新洲小学,男生的报名费用为27.9元起/人,女生为27.5元起/人,费用包含场地费和球费,六个人一个场。有网友咨询,现在没有邀请码是否还可以入场;发布者回复称可以入场,到了校门口联系。
记者留意到,上述活动提供6片羽毛球场,共有37人报名。场馆预约平台“福田文体通”显示,该学校共有6片羽毛球场地,工作日晚上对外开放时长为两小时。这也意味着,该校当天开放的所有羽毛球场地都属于这个活动组织者。
某约伴组局平台上有组织者提供在学校场馆开展羽毛球活动的报名。
律师说法:
建议进一步加强市民权益保障
针对多名市民在官方平台预订学校场馆后进场遭遇障碍的问题,北京市道可特(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曾清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场馆运营方或存在未完全尽到告知义务的情况。
“根据《民法典》第497条及509条,当事人应遵循诚信原则履行通知义务,合同变更需有效通知对方;格式条款提供方如运营方必须合理提醒用户注意条款变更,否则可能因未显著提示而被视为无效。”曾清华表示,用户预订时弹窗出现时间过短,而用户抢场时的“争分夺秒”,难以留意弹窗内容。“订阅须知”位置隐蔽,需用户主动点击,也不符合“公开透明原则”。此外,他提到,该规则变更自2025年8月15日实施,但未通过多渠道如订单历史通知或短信通知既有用户,这也是导致市民不知情的重要原因。
针对用户入场“人证合一”未能严格执行的情况,曾清华认为,根据“最小必要原则”,若用户入场仅核销二维码而不核对身份,那么提前收集身份证信息可能是非必要的。“运营方声称防黄牛,但现场不验证‘人码合一’,目的与手段不匹配。”曾清华表示,若信息用于事后审计如抽查黄牛行为,则可能必要,但需在收集时说明并获同意,且在收集方式方面,应通过实名认证接口(如公安系统接口)实时核验,而非让用户手动填写身份证号,降低信息泄露风险。
从法律角度看,曾清华表示,为促进运动场馆的公平使用,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建议场馆运营方规则变更时可通过APP推送、短信、邮件等多渠道通知用户,并设置强制阅读机制,在订场流程中嵌入关键规则提示,如修改后规则需重新填写人员信息等。此外,进一步保障用户权益,明确退改签政策,设立应急通道,遇到补录信息等情况,现场工作人员有权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在预防黄牛方面,他建议,运营方可以进一步升级隐私保护措施,仅收集入场当日必要信息,采用“去标识化”存储,定期删除过期数据。同时,可采用动态二维码或入场凭证(如粤省事二维码关联),避免截图传播;可限制单账号每日订场次数,或引入随机验证码核验。
编辑 张克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徐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