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宋彪/文 记者 陈建华/图
▲志愿者在地铁4号线松元厦站附近将电动自行车整齐摆放。
自从观湖街道联合《宝安日报·龙华新闻》发起“观湖街道电动自行车整治邀您献出金点子”活动以来,得到市民群众热烈响应,大家踊跃贡献“金点子”。截至目前,市民贡献“金点子”共百条。其中,意见和建议集中在电动自行车车辆上牌与管理问题、电动自行车违规行为执法与处罚问题、非机动车道规划与建设、停车秩序管理、源头治理与技术创新、宣传教育与激励、政策与法规建议等方面,观湖街道收集整理这些意见和建议,并分析后于近日给予回复。
车主登记+充电纳统+源头治理
精准管理无牌电动自行车
建议中部分市民认为,各物业和城中村安装电动自行车进出道闸,物业统一对合格上牌车辆发放门禁卡,对改装车无牌车禁止进入,关于外卖快递民生电动自行车可发放临时门禁。对电动自行车施行一车一牌一卡措施,临时车牌要监管到位。
观湖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以“车主登记管理+充电桩纳统+源头治理”作为电动自行车管理的核心思路,一是强化基础数据采集,通过物业、网格员等基层力量开展源头登记和管理,建立“人-车-房”绑定机制,将电动自行车信息纳入居住登记体系,形成基础数据库。二是建立充电准入管控机制,未登记车辆在充电时,平台自动提醒登记,完成登记后方可充电;未上牌车辆充电时触发自动提醒,督促上牌。三是压实物业服务单位管理职责,严把小区出入口,无牌、改装电动自行车禁止进入。四是数据赋能、精准打击,通过信息收集、数据分析,精准定位管理混乱小区,提供线索给交警部门重点执法。
在源头治理方面,观湖街道联合龙华交警大队、区政数局、龙华数据公司、区平安建设中心等单位形成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理模式,创建“4321”(4个抓手、3项标准、2支队伍、1个平台)工作法。“4个抓手”为实施一车一档登记管理,提升上牌率;通过社区闭环处理路面违章,提高违章处置率;利用岗亭出入口AI监测头盔,提升头盔佩戴率;借助充电桩数据监控,确保充电安全打击非法改装。“3项标准”指充电点位安全标准,即接入消防探测平台、接入摄像监控平台、充电区域围合管理。“2支队伍”是路面交警及小区物业、村集体队伍。“1个平台”指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理平台,实行统一管理、调度。
数据预警-执法查处-源头清零
形成违法车辆治理闭环
不少市民建议,违法车辆必须严格罚款,或者没收,特别是改装车。
针对市民的建议,观湖街道在路面执法、市场监管的基础上探索源头治理,将交通管理落实到居民、楼栋、小区。观湖街道交警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平台获取的违法数据,在违法车主充电时,通过弹窗进行提醒。参考常州市交通违法“数据智管”做法,形成梯度管理,如一次违章则推送违章提醒弹窗、两次违章则推送学习教育视频,对于屡次不改的,则交警联合社区直接上门执法等,提升违章处置率。
针对改装车,观湖市场监管部门将通过线上分析充电功率曲线,对出现异常功率或“U形”过充的电池,自动提醒车主整改,异常数据推送至市场监管部门,打击电池非法改装。执法人员可对频繁出现数据异常的充电点位进行排查,深挖改装车辆、改装门店,形成打击非法改装的“数据预警-执法查处-源头清零”治理闭环。
据悉,今年以来,观湖街道共规整共享电动车3000余辆,基本实现共享电动自行车动态清零目标,查处摩电违法210宗、电动自行车走非机动车道22439宗、骑乘电动自行车未戴头盔3912宗,累计规劝骑乘电动自行车高频违法人员318人,完成教育闭环241人,对于因地址搬迁、信息有误等原因未能落实教育的77人,已提交线索至交警中队进行进一步核实。
加强立体宣传
构建人人参与治理良好格局
不少市民建议,要通过地铁、公交站、学校、社区工作站宣传栏宣传电动自行车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充电相关知识;定期联合外卖快递小哥在户外开展有奖问答等活动,在宣传方面既要做到有的放矢,也要扩大宣传覆盖面。
▲松元厦地铁站附近的电动自行车摆放规范有序。
观湖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观湖街道不断加强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宣传,并广泛发动居民参与,构建起人人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一是发动居民“随手拍”。观湖已组建联络群,引导居民针对“飞线”充电、乱停乱放、违规改装等现象随手拍,在群内上传照片、准确定位,让居民参与并感受到周边环境的改善,进而提升安全意识。二是发挥“智慧+”效能。在小区出入口安装摄像头,对未佩戴头盔、无牌车、加装改装违规车辆进行AI识别,后续通过短信或APP进行宣传提醒,提升居民交通安全意识。三是坚持常态化教育。根据年龄行业制定相应的宣传方式和载体,鼓励和引导志愿者或团体加入对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的管理,发挥共治效能。
今年以来开展重点群体交通安全宣传活动264场、派发宣传资料30760份,粘贴宣传海报2280份、亮尾贴8035份,塔式宣传推送信息35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