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红色摄影家“致敬英烈”影像展开展,80幅作品重现抗战烽火岁月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黄孟良 文/图
09-05 22:25
摘要

镜头定格烽火岁月,影像传承红色记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个别具特色与意义的展览——“镜头里的抗战记忆”广东红色摄影家“致敬英烈”影像展在东莞市文化馆东展厅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由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东莞市文化馆、中国新闻与纪实摄影研究中心、沙飞影像研究中心、东莞市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高级记者杜江担任策展人,以“镜头见证革命,影像传承精神”为核心,聚焦沙飞、石少华、郑景康等广东籍红色摄影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视觉革命实践,通过近百幅珍贵历史影像、文献实物及多媒体装置,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战壮阔图景,充分彰显广东摄影家群体在中国革命摄影史中的开创性贡献与独特地域文化基因。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25日。

广东是中国最早传播摄影术的地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摄影”体系的建构、发展过程中,广东籍摄影家群体作为骨干与中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奠定中国红色摄影史的四大摄影家,沙飞、石少华、郑景康三位均为广东人。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杜江,长期从事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及红色摄影研究,据其研究统计,首批21名红色摄影开创者中,广东人达9位,占比高达43%,有力地证明了广东人在“红色摄影”乃至中国早期摄影史中的关键作用,发挥了“先驱者”和“种子”的作用。

“镜头里的抗战记忆”主题展系统梳理了沙飞、石少华、郑景康、赵烈、叶曼之、叶昌林、蔡尚雄、吴群、朱汉等广东红色摄影家,叶挺、王作尧、邓发等革命家,以及华南抗日游击队留下的珍贵作品,重现他们在战火中用镜头记录的中华民族抗争史诗。这些作品不仅是摄影艺术的典范,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的视觉铁证,承载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力量。

《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上》1937年秋,沙飞摄

据介绍,“镜头里的抗战记忆”主题展精心设置“影像展区:战火铸造的视觉史诗”与“珍贵文献展品区:精神传承的物证体系”两大核心板块,以多元展陈方式打造沉浸式红色记忆空间。

在影像展区,“先驱之光——广东红色摄影家群像展区”集中呈现沙飞、石少华、郑景康、赵烈、吴群、朱汉等摄影先驱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以及精心甄选的80幅经典摄影作品,再现敌后抗战的烽火岁月;“叶挺专区”聚焦叶挺将军的战地摄影实践,展示其拍摄的战地照片,突显其对红色摄影事业制度化发展的独特贡献。叶挺将军年轻时就喜欢摄影,任新四军军长后随身携带的一架德国产135莱卡相机,系用夫人李秀文(东莞长安镇人)嫁妆在香港所购。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核心照片经过AI动态化处理后,凝固的历史瞬间“鲜活”起来,为观众带来极具代入感的沉浸式观展体验。

在“珍贵文献展品区”,一批历经战火留存下来的原始见证物,直观呈现红色摄影的时代背景、技术条件,与展出的影像作品共同构筑起那段热血记忆的物证链条。这些沉默的“历史见证者”,诠释了广东红色摄影家“以相机为武器,以胶片为弹药”,在烽火硝烟中投身民族解放事业、书写民族视觉史诗的革命精神。

展览开幕前夕,策展人杜江还在展厅里给东莞中学万江龙湾学校的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以“讲课+导览”的形式,引领学生走近展览,深刻感知广东红色摄影家追求理想、不惧牺牲的精神,透过一幅幅珍贵的战地影像感悟伟大抗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湛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黄孟良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