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深圳故事丨李杰通过《深圳特区报》与深圳结缘,用镜头与画笔纪录深圳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09-02 21:5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82岁的李杰心潮澎湃。他每日细读《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剪报收藏有关45周年的系列报道。读报,这个从青年时期养成的生活习惯,改变了他的一生。

1982年,李杰在兰州邮局偶然看到一份《深圳特区报》,从此每期必看。1984年,他通过招调考试来到深圳,成为一名来深建设者,见证了“深圳奇迹”持续绽放。李杰日前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人生就像一次旅行,选择不同的航班就是选择不同的命运。我选择了深圳,而深圳也赋予我一段璀璨的生命旅程。”

通过《深圳特区报》初识深圳

李杰早年就读于兰州艺术学院美术系,弱冠之年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军旅,1970年进入甘肃电视台,从事美术编辑。

1982年,李杰在邮局看到一张与众不同的报纸——《深圳特区报》,竖式排版,繁体字,一周一期,全国发行。李杰每期必追看摘录,一年多记录了厚厚一本。“当时人们还不熟悉深圳这个名字。”李杰说。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李杰对深圳却日渐“情根深种”。深圳建市之初,百废待兴,到处调千招揽人才。彼时李杰虽年近不惑,却对深圳心向往之,毅然给深圳市人事部门写信表达意愿,很快收到回复。凭着熟练的编导技术和丰富的电视制作经验,李杰顺利通过系列考试,于 1983年10月接到调令。

1984年来到深圳之后,李杰的眼界被重新打开。那时国贸大厦正在以“三天一层楼”创下深圳速度,国贸旁边的友谊商店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前一亮。李杰保持着读书人的习惯,喜欢每到一处寻书店。某天他偶然走进东门老街的博雅艺术商店,发现其中藏书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专业之精、种类之全,都超出意料!李杰不禁惊叹深圳的读书氛围,他热切地给老家故亲旧友介绍那些书籍。很多搞美术创作的朋友都托李杰购买资料和书籍邮寄回去。那里李杰就深深地爱上了深圳。

镜头记录,见证奇迹

“当时,深圳电视台还在广播插转站旧址办公,那是一栋4层农村式土楼,播出节目以新闻为主,团队人员尚在磨合适应中。”李杰告诉记者。

1985 年,政府部门需要拍摄招商引资、引进人才的宣传片,这个任务落到了电视台。当时,李杰被分配到专题部,负责《今日深圳》栏目,自然而然承担起制作宣传片的重任。李杰通宵达旦地翻阅资料、撰写脚本,初稿出来后,开始边拍摄、边补充,逐步完善脚本内容,这就是后来的专题片《前进中的深圳》。

拍摄该片时,李杰和同事们几乎跑遍经济特区的所有地域。为高空俯拍市容市貌全景,他们借用了一架蜜蜂5型小直升机,在南山简陋的直升机场起飞。驾驶员在前面,李杰背着摄像机在后面,飞机机型太小很不稳,试飞两次都没能飞到市区。后来他们又借用一家企业的大型直升机,从深圳机场起飞,向东绕着罗湖区转了一个圈。

为了凸显城市现代化进程,李杰在马路边上等候一个多小时,抓拍一辆双层巴士。双层巴士是从香港引进过来的,内地城市还没有见过。也为凸显新颖角度,李杰和同事借用一条渔船,在大鹏湾下海,从海面拍摄深圳景致。后因效果不理想,遗憾未剪辑编入影片中。大概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影片制作完成。片中动画特技是李杰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设计完成的。

专题片《前进中的深圳》片长30分钟,一经播出,广受好评。随后还翻译成英文、日文向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此片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985年荣获全国专题节目评比特别奖。这是深圳电视台正式开播后,第一个获得全国性大奖的纪录片。此片解说词手稿及工作照,分别被深圳博物馆和深圳市档案馆收藏。

坚守初心,清风正气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加强特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思想建设,1986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直机关工委和市电视台等6家单位联合拍摄《党课电化教育片》,李杰受指派参与该项任务的全过程。耗时将近一年,最终制成6集系列电教片,在全国党课电教片观摩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1989年10月,李杰调入深圳市行政监察局(后更名为深圳市监察局),负责电视宣传报道工作,最初几年又和同事一起做了《监察前哨》系列节目。在深圳电视台配合下,每周定期专栏播出,曝光揭露社会上逐步出现的官员腐败、行贿受贿现象,肃清流毒,也对清廉行政单位及官员进行表扬赞许。李杰先后拍摄了《特区公仆》《核心凝聚在监察前哨》等系列报道。

不仅用镜头记录深圳,李杰还用画笔描绘特区与生活,创作了不少书画作品。在1992年举办的“深圳市首届颂清廉书画展”中,李杰的书法作品“廉石颂”及“恭贺官贫”受到观众的好评;在1995年广东省纪委、省监察厅组织的书画展中,李杰创作的国画《出淤泥而不染》被评为一等奖,作品被省纪委收藏。

随着年岁渐长,李杰被调至《监察哨》杂志社担任主编。2003年3月,李杰正式退休。退休后,李杰重拾“老本行”,挥毫泼墨、笔走龙蛇,用画笔描绘深圳的山河,书写幸福的生活。李杰的儿子在深圳工作,受父亲影响,儿子也酷爱摄影,尤其钟爱拍摄深圳的城市风光。父子二人接力,用光影记录“奇迹之城”,谱写了一段佳话。

李杰告诉记者,他很欣赏宋代瞎堂慧远禅师的诗:“月白风清凉夜何,静中思动意差讹。云山巢顶芦穿膝,铁杵成针石上磨。”李杰说,犟牛无怨恨,孺子尽担当。自己的一生是朴素的、平凡的,但他投身建设的深圳,却是璀璨的、光华的。他用青春和汗水为这座城市的繁荣添砖加瓦,用坚守和奉献诠释了对特区的深情厚谊。深圳,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也以它的辉煌成就,回应着每一位像李杰这样的建设者的付出与努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温静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余晓泽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