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历史与精神的载体。以一幅幅力透纸背的书法作品深切缅怀为国家和民族捐躯的革命先烈,永恒传颂伟大的抗战精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大湾区学者书法展”正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展出。参展的12位学者,既是学界泰斗、时代脊梁,更以手中妙笔传递精神力量。
该展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主办,多家学术团体支持、子非鱼艺术馆承办,以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回应时代命题,将民族记忆融入文化长河。
该展的策展人、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驻校艺术家操应旺表示,此次展览深度契合港中深的教育理念,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之余,更需深耕中华传统文化,有美好心灵,有家国情怀。“展览对大学生是一次砥砺志气、锻造骨气、厚植底气的教育。参展的院士、学者均为国家栋梁和行业翘楚,他们以书法的形式捍卫正义、歌颂和平,对青年学子具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铭记历史,让英雄的气节化作奋进的力量;传承薪火,不止于艺术的延续,更在于精神的生生不息。操应旺告诉记者,参展的学者不但在专业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在书法艺术上更是别有一番风景。徐扬生院士书法融汉碑古拙与清隶儒雅;潘云鹤院士承袭“二王”等大家,尽显江南灵秀才情;何继善书体工稳而秀逸,却内藏变化;金耀基教授“金体文”,独树一帜;谢和平院士草书溯源张旭、怀素之狂逸;陈鲸院士诸体兼善;郑培凯教授书写自然流淌心性;孟建民院士擘窠大字气势磅礴;以及张五常、王玉明、黄玉山、黄承发等诸位方家皆风格各异、翰墨菁华。他们的墨宝早已超越技艺,悄然播撒和平种子。
于笔墨间重温峥嵘往昔,用线条勾勒精神气象。展出的作品篆、隶、楷、行、草诸体兼备、各具神韵,或铁画银钩尽显铮铮傲骨,或飞白走笔暗藏金戈之声,或行云流水铺陈壮怀激烈。无论是力透纸背的笔触,还是气韵生动的章法,都是对英雄史诗的深情礼赞与对浩然正气的永恒传承。正如操应旺所说,12位参展学者不仅学养深厚,而且充满家国情怀。他们以五体为经,历史为纬,共同诠释永恒主题——和平是文明最珍贵的基石,是人类共同梦想。
以墨为魂、以笔为骨,在宣纸上镌刻民族记忆,在章法中熔铸家国情怀。从岳飞的《满江红》到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从戚继光的《望阙台》到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从“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到浩气•丹心联……操应旺告诉记者,此次书写的内容多为古今诗歌名篇,其中也不乏参展学者的自作诗,展现他们全面的艺术修养。
艺术与科技关系密切,艺术是科学的灵感源泉,它以无形的笔触勾勒出科学探索的边界,而科学对世界的探索和发现不断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操应旺看来,书法和科技一样,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书法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载体和结晶,通过院士书法家们的弘扬,能够更大范围、更高标杆地引领广大群众感受并融入书法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在科学中绽放出人文精神。
一幅幅书法作品,如同科学与艺术的对话,在科学领域有杰出造诣的院士、学者以笔墨为介,书写中华传统艺术之美。在展厅现场,也吸引大批学生观看。他们目光所及是笔墨韵律,更是民族精神的绵延;心灵所感是艺术熏陶,更是文明深处的回响。见此情景,操应旺非常感慨,他希望此次展览唤起对和平的珍视与守护,滋养中华文化根脉。
据悉,该展将持续至10月15日。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温静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余晓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