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向善 以文化人 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的守正与创新|理论周刊·专论

陈能军
09-01 07:58
收录于专题:理论周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擘画新时代城市发展新蓝图。讲话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性成就,深刻分析了城市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根本原则和实施路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会议将“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作为城市工作重点任务之一,要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这既是城市领域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要求,也是对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的创新性指引。文明城市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更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高尚的道德风尚。如何在守正中传承文明基因,在创新中激发城市活力,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的逻辑进路

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不仅关乎物质层面的发展,更强调精神层面的提升。文明城市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凝聚社会共识,以文化人的传承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在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中构建其逻辑进路。

崇德向善的价值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的精神内核。作为一种价值引领,可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着手推进。引导社会崇德向善,通过凝聚社会共识,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富强、民主的目标追求奠定社会基础,同时有效促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环境塑造,让社会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引导个人崇德向善,通过弘扬道德模范、树立先进典型,营造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激发市民的道德自觉,实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建设目标。当每个市民都能以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时,整个城市文明程度便会得到显著提升。

以文化人的传承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城市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与创新。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挖掘弘扬那些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价值理念,滋养市民的精神世界,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在文化传承方面,通过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传播,能够让市民了解城市的历史脉络,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文化创新方面,城市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时代需求,对城市的各类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时尚元素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

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的基本遵循,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守正,即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化立场,确保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创新,则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因地制宜探索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治理模式和发展路径。守正是基础,它要求文明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持文化的本真和生命力;要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创新是动力,它能够为文明城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在守正的基础上,要勇于探索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通过创新,能够让文明城市建设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

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的创新机制

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需要以创新机制为支撑,重点完善价值引领机制筑牢思想根基,优化文化传承机制增强文化自信,健全共建共享机制激发治理活力。创新机制之间相互支撑、协同推进,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治理效能提供了制度保障。

筑牢文明城市精神根基的价值引领机制。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要构建系统化的价值引领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治理全过程,实现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化。要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创新“数字化+核心价值观”传播模式,运用新媒体平台增强传播实效。健全典型示范机制,通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树立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建立实践养成机制,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公约、行业规范,转化为日常行为准则。构建评价激励机制,通过荣誉表彰、积分奖励等手段,并结合信用奖惩,实现柔性教化与刚需约束的协同引导。通过多机制协同,为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文化传承机制。文化是城市的根脉,创新文化传承机制是提升城市文明内涵的关键。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基因,承载着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文化遗产的积累与传承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标识。创新发展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动力,传统文化在保持文化内核的同时,需运用现代科技和表现手法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拓展文化传承的时空维度,增强文化的现代吸引力。文化经济为文化传承提供价值转化路径,构建城市文化资源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多维链接。公共治理为文化传承提供制度保障,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多元治理体系,能够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提高传承效率。通过形成传统与现代交融、保护与创新并重的文化传承新格局,实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提升。

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活力的共建共享机制。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凝聚各方合力推进。从系统论视角看,文明城市建设需建立宏观和微观“双循环”的动力结构,以实现治理效能的跃升。就宏观层面而言,需要政府形成制度适应的负反馈调节,借助制度变迁构建弹性规则体系;就微观层面而言,需要构建市民参与的正反馈循环,运用行为经济学设计动态激励机制,将离散的文明行为转化为可积累的社会资本。两个循环耦合形成具有自组织特性的治理生态系统,使多元主体在非完全理性条件下通过分布式决策达成帕累托改进,推动共建共享机制持续创新与自我进化。

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形势,需要以系统性思维探索创新实践路径。通过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的制度建构实现高效能治理、彰显城市文化特质的空间营造塑造独特魅力、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主体培育夯实社会基础等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城市发展模式,为推进城市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实践进路。

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的制度建构。制度建构是文明城市建设的根本保障。要创新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重点完善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实现精细化治理;健全智慧城市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治理效能;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将文明发展指标纳入城市发展综合评价。同时要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建设,完善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法规制度,实现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城市治理中的难点堵点,为文明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彰显城市文化特质的空间营造。城市空间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要立足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地标和特色街区,延续城市文脉。创新公共文化空间布局,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高品质文化设施,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历史建筑等存量空间,赋予其新的文化功能;优化城市景观设计,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筑、公共艺术等细节。同时要注重生态空间营造,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实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特色化、人性化的空间设计,让城市成为展示文明的窗口和滋养心灵的场所。

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主体培育。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核心体现。要构建系统化的文明素养培育体系,创新教育引导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主题教育实践;完善志愿服务制度与工作体系,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建立文明行为正向激励机制,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特别要注重发挥新市民、青少年等重点群体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示范活动扩大辐射效应。同时要创新运用新媒体平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文明理念,推动文明习惯养成从外在约束向内在自觉转变,让每位市民都成为文明城市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24&ZD211);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开放性课题“中华文明的特质与现代城市文化的构建”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陈能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