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深圳市公明水库-清林径水库连通工程(下称公清项目)迎来新进展,南坑泵站竖井成功实现封底,这是公清项目全线首座完成地下主体结构施工的竖井,为后续加快推进竖井施工提供了样板经验。
公清项目是深圳市“两江并举、三纵四横”水资源配置格局中的一项骨干工程,采用深埋隧洞输水方式,输水干线全长41.28千米,建成后可实现深圳境内的东江、西江水源互济调配,并为香港提供应急供水保障。该项目共有18座大型工作井,此次完成封底的南坑泵站竖井深度56.15米、直径37米,采用“地下连续墙+内衬墙”组合支护体系,后续将在此基础上组装南坑泵站机组,在运营期承担向深圳南坑水厂加压输送原水的任务。
直面建设难题,掌握“风险点”
南坑泵站竖井的施工,一方面,难在施工场地狭小、人员设备密集。其所在的南坑工区是公清项目竖井最密集的工区,在1.61万平方米的场地集约布置了具有进水、分水、加压输水不同功能的4座超深竖井。当前,工区现场共有23台大型设备“同框”作业,又因各竖井建设进度不同,现场设备作业、钢筋笼制作、竖井开挖等工序同步进行,安全风险管理风险较高。另一方面,难在现场地质复杂。南坑工区施工现场地处洼地,存在软土、煤层和断裂构造,工程施工风险较高。
夯实多方保障,跑出“加速度”
公清项目建设单位深圳原水公司组织参建各方科学组织、周密部署,组织院士、大师专家团队开展施工图审查,优化深化设计方案,把好工程建设的“蓝图”;高标准开展项目策划,严格落实“一点一策”,利用BIM技术提前模拟施工组织安排,有效解决场地狭小、设备多、水土保持要求高等难题;抓实抓细现场管理,邀请资深实战型水利专家组驻场指导攻关,解决施工技术难题。
水电十四局公清项目团队结合现场实际,优化资源配置,投入“旋挖钻机+双轮铣+履带吊”等先进设备组合,采取“13+5+5”等高效作业模式,专门应用先进的新型铣槽机,全力加快推进工程建设。南坑泵站竖井在地下连续墙施工阶段,创下综合工效4.1天/幅的佳绩,仅用98天高质量完成全部24幅地连墙施工;在主体开挖阶段,创下内衬墙施工“8.5天/仓”的峰值纪录,较预期工效提升约200%。
项目主要参建单位联合成立公清项目临时党支部,与街道、社区、学校等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并划分党员责任区、组建攻坚先锋队,推行“1名党员+2名责任人”的竖井攻坚机制,夯实内部组织保障。
全面强化管理,形成“好做法”
公清项目团队始终秉持“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的原则,深度集成BIM、GIS及5G技术打造“一张图”智能管控系统,实现工程全要素、全过程、全参与方的动态感知与协同管理;创新构建“三化融合”与“三网共治”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常态化演练和持续改进机制,获深圳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优良工地”等16项荣誉;推行“经验提炼+示范推广”“样板引路+过程精控”模式,严格实施标准化施工,依托创新工作室和QC小组推广包括植生混凝土在内的10余项新工艺。此外,通过“一标杆三推广五首创六举措”管理体系、“AI智慧工地”和“警企联络点”等举措,有效杜绝欠薪,切实保障农民工权益保障,获行业主管部门高度认可。
当前,公清项目正全力推进全线竖井开挖作业,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实现首台TBM始发。公清项目将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严格把控安全、质量、进度,全力以赴将公清项目打造成百年精品水利工程,为深圳市及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