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企代表团到访罗湖围岭创意产业社区 共寻跨境合作新机遇​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赵新明 张铭 通讯员 陈帅 黄利生 文/图
11-20 11:2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1月19日下午,澳大利亚企业代表团到访罗湖区东晓街道围岭创意产业社区,通过实地探访和精准对接,助力中澳企业高效链接资源。

11月19日下午,澳大利亚企业代表团到访罗湖区东晓街道围岭创意产业社区,通过实地探访和精准对接,助力中澳企业高效链接资源。代表团先深入产业社区考察产业生态,随后参加“AI+X:风控与安全”深圳(罗湖)—澳大利亚企业交流对接会。

作为罗湖产业服务与合作对接的核心载体,围岭创意产业社区通过“业态匹配、服务保障、场景链接”三重功能,为企业解决发展中“信息不对称、落地成本高、对接渠道少”的共性痛点,为企业开拓市场深化合作搭建专属快车道。

产业业态精准匹配锚定企业合作与发展核心方向

在探访中,代表团通过数字沙盘、产业图谱直观了解各集群的产业布局与合作潜力。针对澳企提出的“入驻标准、产业链配套”等疑问,产业社区负责人逐一解答,并表示产业社区会根据不同企业的业务方向与发展阶段提供“一企一策”业态匹配方案,从目标企业对接、合作模式设计到政策适配全程跟进。

据介绍,围岭创意产业社区以“集群化布局、定制化培育”构建多元产业生态,为企业精准匹配合作赛道与发展空间。近40万平方米空间内集聚四百余家企业,形成三大特色产业集群:粤海城T1写字楼承载低空经济集群,定制化配套无人机研发、低空物流相关企业,目前已入驻二十余家;粤海城T2写字楼聚焦人工智能集群,主攻AI风控、智能算法等领域,集聚辉熙智能等企业;中冠商务大厦打造珠宝时尚集群,依托罗湖产业链优势搭建数字化展示与供应链金融平台,吸引周六福等入驻,出租率95%。

全链条服务保障降低企业发展与落地门槛

在澳企咨询小规模办公方案时,产业社区负责人介绍了产业社区“共享空间+全配套服务”的支持模式,代表团成员均表示该模式能大幅降低海外企业初期投入成本的压力。

产业社区以“企业需求”为核心,构建覆盖“成本降低、效率提升”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并将空间赋能纳入服务范畴,为企业落地与发展扫清障碍。针对各类企业“初期办公成本高、配套资源缺”的共性痛点,产业社区打造免费共享空间矩阵和创客孵化空间,省去企业租赁临时会议场地的费用。在提升办事效率方面,产业社区依托“罗i企”为企业提供精准支持:企业扫码即可提交政策申报、资源对接、诉求反馈等需求,平台平均响应时间不超24小时。


链接平台场景打造全类型企业的合作枢纽

围岭创意产业社区以“打破企业沟通壁垒”为核心,搭建覆盖“日常交流、专项对接、长期联动”的多元化链接场景,帮助企业找到适配的合作渠道。

围绕三大产业集群,产业社区定期举办“产业链供需对接会”,邀请集群内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及外部合作机构参与,重点聚焦国内企业资源整合与供需匹配;此次为澳企举办的“AI+X:风控与安全”对接会,是专项跨境合作场景的延伸,进一步拓宽对接范围。

在日常交流场景中,产业社区在公共区域设置舒适交流环境与基础配套,为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企业创造轻松沟通机会,助力打破传统商务对接的拘谨感,促成自然合作联结。

长期联动方面,产业社区将依托虚拟园区平台,开通“资源共享”板块,入驻企业可免费上传需求、发布合作信息,系统按产业方向、合作类型自动匹配;定期更新产业合作信息,收录企业最新需求与产品信息,线下发放至各企业,并同步推送至罗湖辖区内产业园区、行业协会。此外,牵头成立“产业合作联盟”,吸纳企业加入,定期组织企业互访、技术研讨活动,推动合作从“单次对接”向“长期联动”升级。

高效对接落地推动企业合作从初识到深融

此次“AI+X:风控与安全”深圳(罗湖)—澳大利亚企业交流对接会,是罗湖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具体实践,由罗湖区企业服务中心、东晓街道主办,围岭创意产业社区深度参与协办,是罗湖跨境合作链条的延伸深化。近年来,罗湖区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合作网络,多次组织企业赴澳新等国开展经贸交流与招商推介,此次澳企代表团回访,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请进来”的转化,完善了“互访+对接+落地”的跨境合作模式。

在洽谈环节,双方企业围绕技术合作、市场拓展、资源共享等方向展开深入交流,不少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产业社区工作人员全程提供沟通协助、需求记录等服务,为双方从“初步接触”迈向“深度融合”筑牢基础。对于暂未达成合作的企业,产业社区也会将其需求纳入企业资源库,后续持续为其匹配适配的合作机会。此外,产业社区还会依托已建立的企业服务网络,为所有合作企业提供全流程支持,确保合作“谈得成、落得下、发展好”。

此次澳企代表团到访与对接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澳企业搭建了即时沟通的平台,更充分展现了围岭创意产业社区服务各类企业的综合能力。未来,产业社区将继续优化“业态匹配、服务保障、场景链接”能力,为罗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注入更强动力。

编辑 高原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赵新明 张铭 通讯员 陈帅 黄利生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