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新实践,布吉“宝宝巴士”打通绿色出行微循环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实宜 通讯员 张丽 叶美玲 文/图
08-22 14:2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早上7时许的布吉街道,百鸽笼地铁站A口的“宝宝巴士”接驳站已一片繁忙,党员志愿者正引导乘客有序上车;深圳东站周边,街道执法队员在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巡查督导;“虚拟社区”平台上,管理员实时更新“宝宝巴士”资讯并发布电动自行车停放劝导志愿活动......这一幕幕由党建引领的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布吉街道以“宝宝巴士”为抓手破解民生难题的治理图景。

2025年以来,布吉街道党工委锚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战略坐标,持续优化辖区地铁口周边道路交通环境,制定出台《布吉街道交通秩序管理攻坚行动方案》,成立由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的交通秩序管理攻坚工作专班,由街道党工委书记牵头抓总,街道领导分兵把守,社区党委书记靠前作战,机关党员干部包联网格、全员下沉一线,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累计召开23次专题调度会研究解决问题,统筹调度共3800人次持续跟进抓落实,稳步推动各项工作有序有力开展。

其中,布吉街道以“宝宝巴士”接驳公交为民生攻坚支点,构建“公交替代+电动自行车整治+虚拟社区赋能”的三维治理体系。通过党组织把舵定向、党员骨干冲锋在前等系列举措,实现“宝宝巴士”运营以来累计服务群众超7.6万人次,推动地铁站周边电动自行车停放量锐减28.89%,用党建“红”的穿透力激活民生服务“暖”的辐射力,打造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布吉样板”。

临时党支部挂图作战:让“宝宝巴士”精准对接群众出行需求

“从线路规划到班次调整,党员干部始终冲在前面,这‘宝宝巴士’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家住信义荔山公馆的李女士的真切感受,道出了布吉街道以党建引领公交接驳升级的实效。

面对辖区近15万辆电动自行车带来的地铁口违停、安全隐患等“硬骨头”问题,布吉街道党工委第一时间成立“定制公交试点攻坚行动临时党支部”,由街道主要领导担任支部书记,20余名党员骨干组成攻坚小组,以“党旗插在阵地上”的担当,开启了破解民生难题的攻坚之旅。

要啃下这一块块“硬骨头”,摸清居民的出行需求是关键一步。为此,街道党员骨干化身民情侦察兵,在3天内完成了百鸽笼、布吉等5个地铁站周边54个小区的实地调研,详细记录居民出行时段、换乘距离等关键信息1300余条。

“临时党支部还联合东部公交党员技术团队,运用AI算力模型分析电动自行车出行热力图,最终精准规划出覆盖信义荔山公馆、布吉新村等18个高需求小区的首批3条线路。”布吉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6月5日“宝宝巴士”试运行后,党员们分片包点驻站值守,收集到“发车间隔长”“末班车太早”等23条群众建议。临时党支部当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仅用48小时就推动发车间隔从10分钟压缩至5分钟,运营时长从4小时延长至5小时,车辆配置从8辆增至16辆。

经过两个多月的运营优化,“宝宝巴士”的服务效能持续提升。截至8月19日,累计客流超7.6万人次,单日最高达1691人次,上座率稳定在82%,布吉东线、百鸽笼线高峰时段更是接近满座,电动自行车“完全平替”用户增长超6倍。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临时党支部建立的“每日调度、每周评估、每月优化”机制在持续发力——党员干部每日分析客流数据,每周实地体验线路,每月根据居民反馈调整走向,先后6次优化线路,让“宝宝巴士”真正成为贴合群众需求的“幸福专线”。

党员先锋队疏堵并举:“宝宝巴士”联动整治破解“电鸡围城”

在“宝宝巴士”为居民提供便捷出行新选择的基础上,布吉街道党工委深知,要彻底破解“电鸡围城”的困境,必须同步推进电动自行车秩序整治,形成“疏堵结合”的治理闭环。为此,街道党工委组建党员攻坚先锋队,并制定《电动自行车乱停放整治值守安排》,由部门负责人、社区党委书记担任102个重点点位的值守负责人,并广泛动员党员干部参与值守,以党员带头示范推动整治工作落地见效。

要让“疏堵结合”的治理闭环真正落地,关键在于先为电动自行车找到合理的“容身之所”。在“疏”的环节,党员先锋队主动牵头拓展停放空间。针对深圳东站这一地铁线路交会的枢纽区域,因日均人流量大、居民依赖电动自行车导致乱停放、人行道被占、人车混行等问题,先锋队协调多部门完成6条非主干道集中停放区建设,提供2000个规范车位;对5处绿化带实施“微改造”,新增嵌入式停车空间;创新利用高架桥下区域,建成全市首个可容纳1500辆的电动自行车的桥下电动自行车专用停放点。同时,党员志愿者逐户走访周边百余家商户,发放《规范停放倡议书》,引导居民商户规范停车。

有了合理的“容身之所”,还需明确的“行为边界”来规范秩序。在“堵”的层面,党员执法队员带头强化监管力度。街道党员干部在102个重点点位开展“驻点值守+动态巡查”,联合交警累计拖移违停车辆7600余辆,清理无牌车4525辆。针对无牌车治理难题,党员骨干创新“暂存管理-教育承诺-便捷上牌”闭环机制,引导群众就近上牌。

“疏”的引导与“堵”的约束形成治理合力,“宝宝巴士”的高效运营则为这场整治行动按下了“加速键”。随着公交接驳覆盖率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乘坐“宝宝巴士”出行,地铁站周边电动自行车停放量从6月初的8448辆降至8月中旬的6007辆,降幅达28.89%,累计腾挪公共空间超5000平方米。如今,布吉地铁站东广场已从昔日的“电动车围城”变为“畅通人行道”,党员们用“铁脚板”加“巧方法”,让“还路于民”从承诺变为居民可触摸的现实。

党建融合数字治理:“虚拟社区”为治理效能提质加速

在党建引领“宝宝巴士”运营与电动自行车整治的系统性实践中,布吉街道党工委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将“虚拟社区”平台打造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载体,推动党组织服务触角从“线下阵地”向“云端空间”延伸,构建起“党建红+数字蓝”深度融合的治理新格局,实现治理资源精准匹配、服务响应高效闭环、群众参与全域覆盖的线上线下协同治理生态。

“打开‘虚拟社区’平台就能查询‘宝宝巴士’的资讯,还能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真是太方便了!” 居民张阿姨的体验,正是街道党工委推动党建与数字化融合的生动写照。依托“虚拟社区”这一联结居民与社区的数字化平台,党员管理员们实时更新“宝宝巴士”线路调整、运营动态等资讯,助力居民云端掌握最新消息。针对老年群体,平台还推出适老关怀版,党员志愿者主动上门教学使用方法,确保服务“不掉线”。

数字化治理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服务优化上,更在凝聚共治合力方面展现出强大动能。比如,在电动自行车整治工作中,“虚拟社区”平台链接相关志愿活动,党员带头报名参与值守,带动辖区居民加入志愿服务队,协助开展规范停车引导。这种“线上动员+线下行动”的模式,让治理从“政府独奏”变为“全民合唱”,有效提升了整治工作的效率和覆盖面。

不难看出,布吉街道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变革正呈现出层层递进、系统联动的清晰脉络。其逻辑起点,是临时党支部以“宝宝巴士”线路规划为突破口,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建模等精准施策,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这是党建力量直接介入民生服务的实践起点;在此基础上,党员先锋队同步推进电动自行车整治,以“疏堵结合”的组合拳规范交通秩序,形成“替代服务+秩序管理”的治理闭环,实现从单一服务向系统治理的延伸;而“虚拟社区”平台的深度融入,则将治理场景从线下拓展至线上,通过数字化手段凝聚共治合力,完成了从物理空间治理到数字空间协同的升级。

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以“宝宝巴士”为支点的治理杠杆:从满足具体出行需求,到优化整体交通生态,再到构建全域参与的治理格局,不仅有力破解了“电鸡围城”等交通顽疾,更实现了党建引领下“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治理范式升级——通过党组织的组织力激活治理资源,将群众诉求转化为改革举措,用精准服务回应民生期盼。

循着这一治理逻辑,未来布吉街道将继续以党建为“根脉”,深耕民生需求的“土壤”,让“宝宝巴士”不仅是便捷出行的载体,更成为串联起交通优化、社区治理、民生服务的纽带,持续驶向“宜居布吉”的新图景。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朱良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实宜 通讯员 张丽 叶美玲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