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深圳龙岗:探秘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的创新力量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实宜 文/图
06-29 14:3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的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深入探寻在科技创新浪潮中,这家研究院如何凭借前沿技术与创新理念,为深圳乃至全国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AIRS作为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多个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建立的十大基础研究机构之一,自2019年成立以来,便聚焦于机器学习、运动智能、人机协作、群体协作等前沿领域,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在研究院的实验室里,各类先进的机器人设备与创新技术让人目不暇接。一个形似蜘蛛的桥梁主缆检测机器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它如同拥有生命一般,稳稳地依附在模拟桥梁主缆上,通过视觉传感器360度收集图片,精准判断桥梁缆绳是否存在破损、断裂或锈蚀的风险。据介绍,该机器人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桥梁检测效率,同时减少了人工作业的风险,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除了桥梁检测机器人,AIRS在微纳米医疗机器人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医药机器人实验室,研究人员展示了微纳米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原理。这些微小的机器人未来有望在清理血管、癌症治疗时定向靶向释放药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健康带来新的希望。

在科研创新的同时,AIRS还积极探索科研与艺术的融合,为科研成果转化开辟了新路径。研究院的展厅摇身一变成为了艺术空间,正在展览的主题为《问题的问题》。令人瞩目的是,策展人一栏写着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与艺术家沈少民。原来,艺术家将科研过程中的废弃设备收集起来,通过创意重组,赋予其新的艺术价值,实现了从科研失败到艺术成功的转变。2023 年 8 月,AIRS 的首次科学艺术展《问题演绎》便获得了国内外艺术圈的广泛关注。部分企业甚至主动出价收藏展品,这不仅为科研人员的大胆试错“兜底”,也激励着研究团队跳出技术局限,深入思考伦理、社会关系以及哲学等问题。

谈及当前热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丁宁表示,人类智能的核心在于“从变化中寻找不变规律”的能力,具身智能机器人正是借鉴了这一能力,以最小的算力代价应对环境和任务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的双重推动下,深圳的机器人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数据显示,截至2024 年底,深圳机器人企业数量达74000 余家,2024年新增企业14000余家,产业链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2012 亿元,同比增长12.58%。作为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AIRS重点关注技术在能源、交通、智能制造、城市运维、医疗康复等领域的落地应用,联合多家头部企业持续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力争成为相关产业的推进器。

为了进一步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龙岗区也在积极布局。龙岗区人工智能(机器人)署署长赵冰冰透露,龙岗区打造全国首个机器人剧场和机器人街区,机器人街区将提供销售、租赁、定制等服务,以及机器人零部件供应和维修服务,还将打造机器人零部件超市、集中式机器人消费场景等应用业态。“我们鼓励新技术在机器人街区做测试,把未来可能出现的生活方式,放在龙岗区进行预演,进而推动技术进步,推动更多应用场景落地。”赵冰冰说。

随着《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2025 - 2027 年)》的发布,深圳明确提出到 2027 年,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 家的目标。在这一宏伟蓝图下,AIRS 将继续发挥其科研创新优势,与众多企业携手共进,助力深圳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领域迈向新的高度,让“深圳制造”的机器人走进千行百业、千家万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与惊喜。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实宜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