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东深供水工程建成60周年,厚植香港同胞饮水思源的家国情怀,5月16日至19日,香港龙岗区各同乡会组织180余名乡亲赴粤赣两省东江源流域开展国情研学活动。此次活动以"饮水思源·同心同行"为主题,通过红色文化教育、乡村振兴调研、生态溯源实践三大主线,串联起一场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之旅。
红色血脉赓续 厚植家国根基
活动首站,研学团来到平远县仁居镇革命旧址群。走进红四军纪念馆、红军街等地,乡亲们从斑驳的历史遗存中重温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一张张珍贵照片、一件件战时文物,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壮烈史诗。
在赣南寻乌,研学团特别探访罗福嶂会议学习园,这座见证1929年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的历史旧址,还原了毛泽东同志"二十八个布币筹军饷"的动人场景,乡亲们沉浸式深入了解革命先辈在艰苦卓绝环境中坚守信念、运筹帷幄的智慧与勇气。
研学团表示,要传承红色基因,将这种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融入到香港发展建设中。这场红色文化浸润之旅,为香港同胞筑牢了"同根同源、共担使命"的精神纽带。
红色记忆活化 感悟初心使命
在寻乌博物馆内,丰富的文物、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展陈,全方位展现了寻乌悠久历史、独特文化和革命岁月,乡亲们深刻体会到寻乌这片红土地对革命胜利的重要贡献。
在深度了解寻乌革命历史后,研学团专场观看了以"寻乌调查"为背景的大型原创话剧《叩响》。该剧以寻乌调查为背景,生动再现了1930年毛泽东同志深入寻乌开展社会经济调查,写下《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的经典场景。
舞台上,演员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和震撼的音效,展现了革命先辈求真务实、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以前只在书本上看到寻乌调查的故事,今天通过话剧真正感受到了毛泽东同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背后的艰辛与智慧。"一位香港青年在观看后动情地说,"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党史课,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赢得民心。"
乡村振兴解码 共绘发展图景
研学活动还特别融入"百千万工程"实践考察。
在平远特色产品供销社,乡亲们深入了解当地以"供销云仓"模式打通农产品流通链条的创新实践;走进宇时代音响制造基地,现代化生产线展现着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蓬勃活力。
在寻乌县供销云仓,数字化仓储系统让乡亲们惊叹不已: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脐橙、蜜桔等农产品从分拣到冷链运输的全流程智能化管控,让"果香飘出深山"的愿景成为现实。
一位从事电商行业的香港青年赞叹:“这种智慧化农业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更拓宽了销路,让山区农产品也能走向广阔世界,这背后是科技力量与乡村振兴的完美融合!”
饮水思源护东江 同脉同心向未来
作为活动高潮,乡亲们登上安远三百山香港青少年国民教育基地。
在思源宝鼎前,众人凝视着"饮水思源"四个鎏金大字,聆听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后代讲述60年前万人奋战、引水济港的壮举。漫云栈道上,香港青年们俯瞰东江源头的清泉奔涌:"原来香港每滴水的背后,是内地同胞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护。"
活动最后,全体乡亲在护源石前庄严宣誓,承诺以实际行动守护东江生态,续写"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的使命担当。
此次国情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多维度的体验,将东深供水工程的历史记忆与新时代国家发展图景深度链接。正如香港龙城同乡会宋会长所言:"60年前东江水滋养了香港繁荣,60年后我们以行动回馈源头热土。这份双向奔赴的情谊,正是'一国两制'下血脉相连的最佳注脚。"
从罗福嶂的红色火种到东江源的青波,从供销云仓的科技脉动到寻乌博物馆的文化根脉,香港同胞在行走中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底蕴,更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