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园山故事、展工匠风采!龙岗这场活动解锁深圳在地文化密码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实宜 文/图
10-12 19:0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探寻深圳文化的边界与精神的延伸

10月12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龙岗区委宣传部(文明办)主办的“山河文明说”文化品牌系列活动——“鹤湖一书·深阅中国”第四期在深圳图书馆南书房举行。本期读书会由深圳大学文学院原副院长、一级作家南翔教授以《界:南海北岸的深圳园山》为核心文本,聚焦“传统与当代——从园山到龙岗的几个镜像”主题,以“界”为意象,带领读者从园山出发,探寻深圳文化的边界与精神的延伸。

从园山出发:在“界”中看深圳

《界:南海北岸的深圳园山》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界”为意象聚焦作为山海交汇地、文化交汇地的深圳园山,创新性地梳理和解读深圳微观区域的人文历史与发展故事。

南翔以“界”为线索,从地理、文化、历史三个维度展开阐释。他指出,园山位于“南海北岸”的独特区位,是深圳传统与现代、乡土与城市的交汇之地。

讲座中,他串联起兰桂书室、古盐道、龙岗宗族与海外传教士的历史脉络,讲述叶纳清、陈观海、何煌友等园山人物的故事:他们既扎根于园山土地,又与世界相连,构成了深圳文化的早期“开放性”。南翔表示,理解园山的“界”,其实是在理解深圳的成长方式——“一座城市如何在边界处生长,并在交融中重生。”

从工匠到城区:当代“龙岗镜像”

活动中,南翔结合《手上春秋》《手上风华》等图书,以丁全、温昊、唐智金三位当代龙岗工匠为例,呈现传统技艺在现代城市中的再造路径。

“雕刻深圳速度的工匠船长”丁全,数十年深耕木艺领域,用千件木艺精品延续岭南木雕技艺;深圳技师学院教师温昊带领学生斩获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实现3D游戏数字艺术项目中国选手金牌“零的突破”;地铁工匠唐智金从维修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诠释匠心。他们不仅传承了岭南手艺,也折射出龙岗的城市精神——“有历史的城区、有烟火的城区、有意思的城区”。这种从“园山之界”到“龙岗之变”的文化延续,成为深圳在地文化的又一面镜像。

从阅读到共鸣:让市民走近“身边的历史”

活动现场同步举办了以《界:南海北岸的深圳园山》为主题的微展览,展出园山的人物群像、文化地标与烽火革命故事。

观众通过展览与讲座的结合,不仅读到了书中的园山,更从具象化的视觉载体中感受到园山的魅力。在互动环节,市民围绕“在地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等议题积极提问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对园山、对深圳在地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联结。

本场读书会通过一本书、一场讲座、一场微展览,让园山在地历史图书走进市级文化阵地,让更多深圳市民在阅读中看见城市的文化根系与精神气象。从园山到龙岗,从传统到当代,这场阅读不仅是一场关于地方的探寻,更是一座城市与自身的对话。

近年来,龙岗区园山街道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通过品牌打造、阵地建设、非遗活化等多元举措,构建起“传承+创新”的文化发展新格局,让承载800年人文史与150年中外交流史的热土焕发新生。如街道创新推出“思享园山”理论思想传播品牌,以沉浸式、互动式宣讲搭建思想碰撞平台。编撰了《这就是园山》《诗意园山》等读物,公开出版了《界:南海北岸的深圳园山》《西坑社区志》《园山文丛》等书籍,系统梳理园山历史文脉,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本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是园山街道系统性文化建设的成果。同时,园山街道持续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文艺演出、阅读推广等主题活动,汇聚多元艺术形式,打造社区版“文化盛宴” 。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徐兴东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实宜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