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第一站”,更是“加油站”:布吉“虚拟社区”伴青年扎根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实宜 文/图
09-11 21:0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在深圳东站熙熙攘攘的出站口,21岁的应届毕业生小燕,紧紧握住行李箱的手柄,眼神中交织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初来乍到的不安。这位近日来自河北的姑娘,在踏入深圳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前,通过高德地图的“党群服务中心智能体”,接触到了布吉街道的“虚拟社区”平台。一个电话,工作人员便引导她完成注册认证,顺利提交青年驿站入住申请,这通电话,如同点亮她深圳逐梦之旅的第一盏明灯。

走出站口,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主动上前指引。得知小燕是来深求职的毕业生,志愿者热情地介绍了布吉街道的“虚拟社区”平台,并帮她确认了青年驿站的预约信息。“平台上有详细的交通指引、驿站入住流程,还有周边生活地图,特别方便!”小燕笑着说。在指引下,她很快来到位于布吉百鸽笼地铁站附近的青龙湾・青年驿站。推开门,整洁的房间、齐全的设施映入眼帘,空调、洗衣机、高速 WiFi 一应俱全,甚至还有贴心准备的迎新大礼包。“就像回到家一样。” 小燕在平台上点下 “确认入住”,忐忑的心渐渐被温暖填满。入住后,小燕在 “虚拟社区” 平台的 “青年驿站” 板块,发现了布吉街道组织的各类 “住宿+ 求职”帮扶活动。职业规划、模拟面试、简历优化、法律风险防范等实用课程,让她迅速提升职场竞争力。更让她惊喜的是,驿站还举办丰富的青年社交活动:红色研学、非遗体验、城市露营…… 几场活动下来,小燕不仅求职技能得到提升,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闲暇时,他们通过平台预约布吉文体中心的羽毛球场地,在汗水与欢笑中,情谊愈发深厚。“刚来的迷茫慢慢消散,深圳变得越来越亲切。”小燕感慨,这些数字赋能的服务,让陌生的城市有了温度,让陌生人成为同行者。

通过 “虚拟社区” 平台的 “精彩活动” 板块,小燕走出驿站,融入更广阔的社区生活。她参加大芬油画村的 “艺术进万家” 体验活动,亲手拿起画笔感受艺术魅力;预约布吉文体中心的 Jenya Datsko《她未上锁的行李箱》展览,沉浸在艺术氛围中,领略深圳的多元与包容。在 “团团来探店” 板块,她发现了布吉周边许多高性价比的美食打卡地,还凭平台活动抽中的优惠券,和新伙伴一起品尝特色美食,品味布吉的地道风味,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原以为深圳只有高楼大厦,没想到社区文化这么丰富!” 她在朋友圈分享打卡日记,收获众多亲朋好友点赞,还吸引不少初到深圳的朋友咨询参与方式。求职期间,小燕每天都会关注 “虚拟社区” 的 “团团找 offer” 板块。平台整合龙岗区多家企业的实时招聘信息,帮她精准投递简历。一周后,小燕投出的简历有了回音。面试前,她有些紧张,便在平台上预约闲置会议室,和新结识的小伙伴进行模拟面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认真提问、反馈,氛围轻松又高效。这场模拟让小燕熟悉面试节奏,完善应答思路,重拾自信。最终,她凭借出色发挥,顺利拿到心仪公司的录用通知。“从申请驿站到成功就业,不到半个月。‘虚拟社区’不只是信息窗口,更像全程陪伴的导师。”

小燕的经历,是布吉街道 “虚拟社区” 平台助力青年发展的生动缩影。布吉街道打通数据壁垒,整合政务服务、社会资源与企业需求,构建起涵盖住宿、就业、社交、文化、健康等多维度的服务生态体系,实现从信息推送、服务对接到情感支持的全流程覆盖。截至目前,布吉 “虚拟社区” 平台已累计服务超 139 万人次,其中 “青年驿站” 累计接待毕业生 834 人,379 人通过平台成功就业。“虚拟社区” 平台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的同时,营造出吸引青年、留住青年、成就青年的良好生态,让布吉成为年轻人愿意落脚、能够扎根、乐于奋斗的 “青春友好型” 街区。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桂桐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余晓泽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实宜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