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总工会联合街道人大办、劳动办,在深圳市国显科技有限公司召开《工会法》实施情况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调研座谈会。10家重点企业工会代表、2名人大代表齐聚一堂,以“代表+工会”联动机制为抓手,聚焦企业需求与职工难题,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工”力量。会上,针对“职工通勤堵、子女学位紧”等问题,街道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将通过这一联动机制尽快对接交通、教育等部门跟进解决。
座谈会前,与会人员首先走进国显科技“职工之家”——这个集健身、阅读、技能培训于一体的阵地,正是“代表+工会”前期联合调研后,推动企业升级的职工服务样板。大家翻看服务台账时,国显科技工会负责人介绍:“之前人大代表来调研,反馈职工希望增加技能培训室,工会马上协调企业落实,现在这里每周都会举办培训。”
会上,坪地街道总工会副主席李贝表示:“今年街道产业工人创新活力提升,离不开‘代表+工会’的协同发力——代表监督政策落实,工会搭建服务平台,两者形成合力。”她详细介绍,通过该机制,工会已推动多家企业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动产业工人提出技改建议几十条,其中部分已经落地产生经济效益,这生动诠释了《工会法》“激发职工创新活力”的要求。
随后,街道劳动办负责人闫伟、区人力资源局劳动关系科负责人刘万钧结合辖区实际,分析劳资纠纷焦点:“工资支付、经济补偿是高频问题,而‘代表+工会’联动正是破解关键。”他们分享的龙岗区和谐劳动关系案例中,某企业通过“代表调研反馈 +工会调解”,将劳资纠纷化解率从70% 提至95%,为在场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联动解纷”模板。
国显科技总经理欧木兰的经验分享,让“代表+工会”机制的实践价值更显具体。“我们的职工诉求响应量从月均200条降至30条,背后有代表的功劳。”她介绍,企业先通过工会收集职工意见,再由人大代表带着问题走访调研,最终推动食堂升级、诉求通道优化——比如代表发现“职工反映诉求流程长”,便联合工会简化环节,实现“24小时响应、3天内反馈”,用实际行动践行《工会法》对职工关怀的要求。
交流环节,企业代表们抛出的“真问题”,更让“代表+工会” 机制的作用凸显。“通勤道路拥堵”“职工之家建设经费保障”“外卖存取柜设置不足”……面对这些诉求,人大代表当场记录,工会工作人员同步登记:“所有问题会纳入‘代表+工会’闭环台账,代表跟踪监督,工会对接交通、教育、城管等部门,确保件件有回音。”
“今年初,我们通过这一机制解决了3家企业‘职工之家’经费短缺问题,现在要继续深化!”与会人大代表表示,“代表+工会”联动已成为破解基层难题的“金钥匙”——此前代表调研发现企业技能培训资源不足,工会立刻联合职业院校开发定制课程,惠及200余名产业工人。接下来,机制将进一步聚焦“精准性”,针对本次收集的问题开展专项督办。
此次座谈会不仅摸清了《工会法》实施与产改推进的“痛点”,更以“代表+工会”机制为纽带,搭建起“企业提需求、代表督落实、工会做服务”的协作桥梁。下一步,坪地街道将依托该机制,逐项攻坚企业提出的难题,持续优化产业工人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服务,让“代表+工会”的合力,成为坪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编辑 温静 审读 李斌 二审 桂桐 三审 窦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