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罡:换个视角看复读
种爱果儿童成长关爱中心
2019-07-16 21:12

今年的高考已经结束快一个月了,考生的志愿也已经提交,就等着录取通知了。在这个时候,除了恭喜那些达到了自己理想的(或者是可以接受的)目标的考生,似乎还有一部分人群更需要关注一下。

一周前我就听说了好几个今年的应届高考生准备复读,理由是成绩不理想,其中有人的成绩挺高的,但是自己感觉没有发挥出最好的水平。还有一个孩子因为对复读的事情和父母意见不一致,他的亲戚建议找我咨询一下。

对一个觉得自己今年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来说,复读一年到底好不好?这恐怕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楚的。我在这里不讨论应试教育的体制问题,只单纯地说说复读。

选择复读,目的肯定是希望自己第二年的高考成绩能够提高一些,考上更好的高校,但是复读后的高考成绩不仅仅是和多了一年的复习时间有关系,还和很多因素相关。

自身应对高考的学习能力

首先是自身应对高考的学习能力。

这里特别强调是应对高考的学习能力,不是其它的学习能力。

不得不承认,应对高考的学习能力,不同的人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个体现在复读上更加明显。

2013年辽宁省的文科第一名刘丁宁成绩是668分,被港大提前录取,并提供72万元的奖学金。上学一个月,她觉得与自己的理想不符,于是放弃了港大和巨额的奖学金,退学回原来的高中复读。2014年再次参加高考,又考了辽宁省文科第一名,成绩666分,上了北大。这样的学习能力,不管复读多少次,成绩都不会差。

新东方的俞敏洪复读过两次,前两次参加高考,成绩都还不错,只是外语差一些,第三次参加高考,考上了北大。

马云也参加了三次高考,前两次都不够录取线,第三次好不容易考上了大专。

虽然马云现在商业上的成就远远超过俞敏洪,但不得不承认,从当年应对高考的能力上来说,俞敏洪比马云强很多。

我虽然比俞敏洪和马云小几岁,但在我考大学的那个年代,高考依然是改变命运的为数不多的途径,所以复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高中比我高一级的一位学长,平时成绩非常好,第一年没考好,第二年复读考上了人大。

另一位学长,平时学习中等,第一年落榜,复读一年体重增加了14斤,成绩反而下降了。又复读了一年,体重又增加了14斤,成绩又下降了几分。两年复读的最大收获就是多了28斤白花花的肉,成绩却越来越差。这就不适合复读。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很多人对复读有个误区,总认为多读了一年,成绩肯定会有提高。其实如果自身应对高考的学习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复读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今年学不会的,明年也够呛。

高考出题的方式

其次是高考出题的方式。

高考出题有个大致的规律,就是题目相对难和相对容易交替进行。比如去年的高考全国卷的试题相对容易一些,今年的试题就相对难,特别是数学和综合(文综和理综)。这种出题规律的变化,对真正的学霸,没有太多影响,因为什么题都会;对真正的“学渣”也没有太多影响,因为什么题都不会。影响最大的是总分处于中游又有点偏科的学生,比如去年数学相对简单,满分150分,学霸考了140分,某位数学较弱的学生考了110分,相差30分;今年数学相对较难,假设学霸能考130分,这位同学却只考了80分,这就相差了50分。如果是这位同学去年没考好,今年复读,就很可能出现越复读总成绩越差的结果。这不是复读的学生不努力,是题目的变化造成的。如果从性价比上来说,这个复读就亏了。

所以选择复读前要权衡一下自己的学习弱项。

复读学校的大环境和家庭的小环境

第三是复读学校的大环境和家庭的小环境。

高考的压力很大,复读的压力更大。没有参加过复读的人很难体会其中的压力。

我复读过一年,这没有什么好忌讳的,而且我在已经开办了十三期的《成长与陪伴》课上不止一次谈起这段经历。

我是在原来的高中复读的。经历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暑假,送别了考上大学的同学(最憋气的是有些人平时学习成绩一直都不如我,只有高考比我高),9月份开学又要回到熟悉的教室读“高四”。当时最怕的就是遇到熟人,第一天上学有意躲开最集中的上学时段,晚了二十多分钟才出门,低着头贴着墙根溜出大门,刚一转弯就迎头撞见我哥的一个同学:“哎!你怎么还上学啊?!”气得我恨不得一个飞脚踢死他!一路蹭进学校,不管是门卫大爷、清洁工、老师,还是低一级的同学,总觉得全世界都在注视自己、嘲笑自己,那一刻对自己选择复读的决定非常后悔,只想转身逃离学校。若干年后才知道,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为“假想观众”,是青春期孩子典型的特征,其实谁那么有闲心总盯着你看。

好在学校专门为复读的学生组织了一个班,大家彼此彼此,再加上有几个原来就关系很好的死党也在班上一起复读,哥儿几个互相宽慰、互相支持,班主任也非常理解复读生的特点,给予了足够的包容和鼓励,才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除了学校的压力,家庭的环境也很重要,一个学生高考失利,不光是个人的问题,对家庭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父母也同样承受着周围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也要处理自身的情绪,家庭气氛会变得紧张而压抑。这就是考验每个家庭成员的时候,看看大家能否尽快调整到位,给复读的考生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帮助他们尽快从负性的情绪中走出来。这个时候复读生最重要的不是尽快开始复习,而是调整情绪、调整状态,磨刀不误砍柴工,不用急在这一会儿。

复读的学生面临着多重压力,除了正常的高考复习学业压力,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的压力,还多了第一次高考失利的压力,和原来同学比较的压力,自我怀疑的压力,担心再次高考失利的压力,周围人更高期待的压力,等等,这些叠加的压力需要更多的时间消化处理。我自己当年就是用了很长的时间才慢慢调整过来,直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才全力投入高考复习中(当时是七月初高考),结果第二次高考比第一次提高了100多分,复读的状态比复读的时间更重要。

个人的心理特质

第四是个人的心理特质。

除了上述的普遍现象,复读还要考虑到具体每个人的心理特质。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有一类考生,高考前学习成绩挺好,各类模拟考试都很稳定,但是高考时严重发挥失常,理由千奇百怪。有的考前严重失眠,有的走错考场,有的看错时间,有的忘带准考证,有的进考场后大脑一片空白,有的突然视力模糊,有的腹痛如刀绞,有的跳行漏题,有的填错答题卡,有的一门没有考好整个人就崩溃了,等等。

这类考生往往智商挺高,他们不是受困于学习能力问题,而是受困于严重的心理冲突。看起来是因为非常偶然的因素导致高考发挥失常,复读对他们来说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其实这些看似偶然的因素中潜藏着必然的因素,仿佛冥冥中有股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总是在破坏他们的成功,而且越是重大的考试这股破坏的力量越大,让人非常愤怒和痛苦,确又找不到原因。

我不是在说什么怪力乱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的动力学流派中称为“俄狄浦斯冲突”,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在这里限于篇幅没办法用几句话解释清楚。高考发挥失常的考生,如果觉得自己的情况比较符合我上面说的这些现象,可以在选择复读前寻求专业心理工作者的帮助,尽量把这个隐藏的“地雷”清除掉,哪怕能减少它的破坏力也好。这样可以让复读的效果更好。

到底要不要选择复读,总结以上的因素,给考生一点建议:

1、不要被“某某某复读一年提高了多少多少分”这样的消息洗脑,的确有人复读一年提高了很多分,但是也有人复读一年没什么变化,甚至少了不少分。复读的效果是因人而异的。

2、应对高考的学习能力强的,适合复读,否则复读的心理安慰作用大于实际效果。

3、对中等水平有些偏科的考生来说,高考出题的难度的变化,可能会让有的复读生沾光,也会让有的人吃亏。要对自己的情况有清晰的了解。

4、复读的心理压力会比想象的大,需要提前做好准备,选择适合自己复读的学校,给自己多一些调整适应的时间。家庭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家庭成员要对复读的考生更包容,提供更多的支持

5、个人的心理特质对复读的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有必要,及时向专业人员求助。

最后再给选择复读的孩子打打气:

选择复读,比选择随便上一所不理想的学校,需要更多的勇气。

如果把复读的目的只是定位在一定要提高多少分数,那么除了给自己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压力外,还浪费了复读一年的宝贵资源。

复读一年,不是虚掷了一年的宝贵时间,而是拥有了一份别样的经历。复读是人生另一条平行的路,有不一样的别致风景,只有走过的人才能领略。

复读是给自己多一次机会,有了复读这段经历,会让一个刚刚走出中学校门的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信,有了更多的乐观,有了更多的办法,有了更多的韧劲。如此看来,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复读都占全了。若干年后,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可以骄傲地对自己说:当年高考复读我都扛过来了,这点事儿算什么!

参加过复读的成功人士数不胜数,也许这段经历对他们后来的人生有很大的益处。

祝每一位选择复读的孩子未来都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编辑 郑蔚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