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学习地图!龙岗区外国语学校以“数智赋能”推动育人方式系统性变革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陈英强
09:0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培养创新人才

今年秋日,龙岗区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龙外”)在全市率先尝试放秋假,更为独特的是,学校将“怎么放、做什么”的任务交给了学生,学生通过调研调查、辩论表决等途径开出秋假“理想方案”。这看似只是关于“如何放假”的微改革,背后映射的却是学校育人理念的深层颠覆:把假期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本质上是把学习的规划权、过程的体验权和成长的评价权还给学生。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当学生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我该如何学习’,教育才真正回到了‘人’的身上。”龙外党委书记唐文红如是说。“当资讯可以信手拈来,我们更应该重新理解学习,转变学习方式,重构学习地图,培养创新人才。”

龙外未来学习中心

三师协同,让学生智慧地学习

龙外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以“三师课堂”为载体。“三师课堂”是数智时代背景下“教师、小先生、AI智能师”三师协同作用的课堂新模式。《AI赋能·深探“秋思”》的语文课上,扮演史铁生的学生与扮演母亲的AI智能体互动,AI展现了母亲“沉重的托举”与“无言的爱”。作为“小先生”的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生命意义”的思考,AI智能师则实时推送拓展阅读资料,并对学生发言进行分析与反馈。整堂课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三师协同”的优势。在科学课上,教师进行实验演示与原理讲解,小先生协助操作实验器材,AI智能师则呈现微观世界的动态模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三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有机互补。”课程教学部副主任姚琴解释道,“各学科制定特色‘三师协同’模式,建立课堂操作流程与标准,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和传递者。”数学老师罗建坦言:“输出就是最好的学习,因人制宜的小先生制,不但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指引学生完成了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怎么办’的深度学习过程。”

此外,龙外推出专属AI平台,以构建“数智融通、人机协同、全域共育”的智慧教育体系为目标,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学全流程。AI伴学,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方案,精准定位知识薄弱环节,智能推送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支持。

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创造着学习

《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指出,转变学习方式,推动从传统“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样化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强调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龙外从学科实践构建项目式学习实施路径,形成“问题—任务—实践”的学习链条。

“什么样的船游得快?”“李白为什么被称为诗仙?”“深圳是怎样发展的?”……学生运用科学课所学的浮力与结构知识,亲手设计制作小船,在游泳馆中竞速角逐,明白“什么样的船游得快”的原理,更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道理;学生研究李白不同时期的诗歌,将李白的人生轨迹演绎为6场舞台剧,在诗歌吟咏中读懂李白的浪漫——学生将问题变为课题,课题变为实验,就是将静态知识转为了动态的知识、有用的知识、能解决问题的知识,经历体验、操作、探究、实践的过程,在“做事”的过程中会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同时,各学科也在“学科活动周”中,借助游戏化、竞赛式活动推进学科实践。二年级语文科组围绕“小龙人绘本剧场”,组织学生一起读绘本、讲绘本、演绘本。科组长刘艳娟介绍,学生尽情畅游“童话小镇”,在体验和互动中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提升语言表达、数学计算、运动协调和审美创造等能力。龙外还将项目式延伸到“每周半天计划”,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长周期的研究任务。在智造工坊里,学生开展“我的发明创造”学习,通过创新思维启发、创新活动体验和发明创作等三个板块学习,研究出水果发电机、斑马线行人监测警告装置等成果。

当项目式学习遇上AI,学习成果更加多样——龙外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解决真实问题,形成“学得会”“带得走”的知识和能力,成为学习创变者。如“AI+纸艺”课程,学生借助AI设计文物修复方案,再用纸艺复刻三星堆文物,优秀作品同步上传学校“纸艺数字馆”,让虚拟艺术世界留存学生的创作智慧。

卓越课程节,让学生个性化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指出,学校的机动时间可用于集中开展劳动、科技文体活动。龙外已连续两年开展“卓越课程节”活动,师生反响热烈。

一年级学生观看科学实验秀,还带着“打卡地图”参与科创数智和数学节游园活动。3D立体赛车竞速、AI对弈、思维火柴棒、滴水试验、木质方程式赛车体验等20多个项目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和数学的魅力。 八年级学生“跟着课本去研学”,到景德镇和杭州实践,在行走的课堂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五(1)班学生以《磨痕深处——藏在书页间的时光指纹》为题,展示到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进行研学的成果。

4天时间内,龙外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科创嘉年华、体育嘉年华和实践研学等奇妙地串联起来,研发出以深潜探究为主的“航海梦”课程等十二梦序列课程、以“十万个为什么”星际创客实验室为主要内容的“双子座”课程等十二星座序列课程——4000多名学生人手一张课表,自主选择内容,自由参加团队,以通关打卡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课程方案》给了我们指引,我们就把零散的课程以主题统整起来,表面是实施课程,深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我们力争让课程节成为由学生定义的学习活动、由学生描绘的成长蓝图,期待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找到自我价值。”相关负责人说。事实上,这份综合课程整体实施方案是对学校课程及实施过程的重组,让学习广度获得无限延伸。

精准作业,让学生高效学习

作为深圳市首批“减负提质”示范校,龙外依托“飞象星球”平台的“AI批改与学情分析”能力,推进精准作业改革,构建了贯穿课堂与课后的“诊(精准诊断)-断(清晰定位)-治(靶向治疗)”学习闭环。

“诊”在课堂,AI即时反馈,为“精准教”提速。课堂小练最快完成的学生举手申请成为该节课“堂堂清小讲师”,根据大屏数据推送显示的共性错题挑选“讲题大师”,教师作为“讲解助手”,补充提点、发送举一反三变式题任务。“断”在平台,学情可视,让“个性学”有据。AI自动为每位学生生成专属错题本,解决学生错题分散、整理困难的问题。系统关联知识点,清晰呈现每位学生的个性化薄弱环节。“治”在分层,靶向提升,促“高效习”落地。共性练习、分层练习、个性化练习分别按7:2:1的比例推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成。

“把学生从‘重复刷题’中解放出来,聚焦真实的学习需求。”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龙外学习正以学习参与度、学习自主度、情感与态度、思维活跃度、目标达成度五个维度的五度评价,推动评价从“看你考了多少分”转向“看你学了有多深”转变,建立学生综合成长档案,让学习更有动力。据统计,平台日均处理学习数据超万条,让教与学都“有据可依”。

从学科学习到跨学科学习,从深度学习到做中学、玩中学,从课堂、课外到校外,从线上到线下,从数据支持到数智赋能,龙外创造学习资源、优化学习策略、完善学习成果,推动的不仅是学生学习地图的重构,还是智能时代育人方式的升维。

作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验校,龙外用实践坚定地回答,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考生”,而是培养“学生”——培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美好的人。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陈英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