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生物经济,光明人气何以如此旺?

深圳特区报记者 邓红丽
08-21 23:0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生命科技雨林将更加繁盛茂密。

8月初,深圳湾实验室孵化的创新药企砺博生物,以其国际领先的靶向RNA小分子药物开发平台,完成近亿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

这一案例在创投界迅速泛起涟漪:“科研-孵化-产业”路径结出的硕果,正成为投资界“香饽饽”。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将砺博生物的快速成长与成功融资,称为深圳市全力推动前沿基础研究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生动典范。

而这恰好印证,创新、创业、创投三股驱动科技前行的力量,正在光明科学城聚合迸发。

7年快马加鞭建设,光明科学城集中布局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其中,生命科学领域相关载体达10个。“国之重器”如同强大磁场,全球顶尖科学家和科研团队奔涌而来,赋能基础研究,也激活产业创新。

在光明,生命科学领域创新势能正加速转化成产业动能,一个生物经济创新高地异军突起。

2024年,光明区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合成生物和脑科学产业总估值超430亿元。

独一无二科学引擎 催生超高创新浓度

“我特别相信人气。这儿除了SMART(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等发展势头也都很好。”颜宁院士在7月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说,“你不觉得这里的人气越来越旺了吗?”

颜宁院士所提人气旺盛的背后,是光明科学城生命科学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正以磅礴之力拔节生长。

已经投用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通量、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合成生物设施,像一座智能化的“生物铸造厂”,可提升10倍科研效率。该设施自启动运行以来,已累计为近百个用户提供定制化技术服务。

与合成生物大设施一连廊相隔,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样进展喜人。作为全球首个综合性脑科学创新科研平台,该设施已累计为近百个用户提供技术服务,与400多个课题组签订意向合作协议。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设立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药学院等17个整建制学院,布局23个一级学科,在校师生达1.5万名,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10个学科领域已进入ESI前1‰。

深圳理工大学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首批建设生命健康学院、合成生物学院等七大学科交叉专业学院,连续两届本科招生分数线位居全省前列。

颜宁院士领衔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高频“出圈”。深圳湾实验室集聚科研人员超1800名,累计承接科研项目超过400项。深圳医学科学院引入领军科学家3位、青年科学家8位,在神经精神疾病和生命“暗物质”鉴定2个科研领域实现国际领先。

关注两大机构的微信公众号,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旺盛人气,新PI(科研项目或实验室负责人)加入机构的好消息接踵而至。

今年6月,美国顶尖科学家查尔斯·李波宣布加盟光明科学城。国际神经生物学专家陆伟,睡眠研究领域著名学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丹扬,也相继宣布全职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

目前,光明科学城院士达59人、高层次人才超3000人、科研院所人才近8000人、博士人才超5000人,共有161名学者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17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从实验室到市场端 科学家转身就转化

光明科学城卫光生命科学园内,与深圳医学科学院相隔10米,布局建设了一个成果转化支撑平台——“湾有引力”(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

湾有引力由光明区政府与深圳湾实验室共建,正助力科学家创业,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端的跨越。

背靠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入驻企业通过湾有引力可直接触达国际一流设备与技术平台。目前,湾有引力已孵化生物医药企业19家。

在光明科学城,像湾有引力一样的孵化平台,以及新药研发概念验证中心、合成生物制造中小试基地、超100万平方米生物医药专业化产业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依托上述平台、载体、空间,光明区已推动超100个项目、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发展壮大。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入推广深圳经验47条。创新中心已组织16批次企业遴选,超450家企业报名参加,通过遴选企业163家,孵化器和后续拓展园区累计吸引落地61家企业,国高企业16家。

2024年7月,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这是我国生物制造领域首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国创中心聚焦生物制造1-10中试放大阶段,将建设大规模载体制备与质控平台等6大平台,赋能大湾区加快打造千亿级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光明区生物制造产业的中心圈层效应不断显现,龙头企业抢滩落地。去年5月,世界500强企业广新集团布局光明,揭牌成立广新生物智造技术创新(深圳)有限公司。

今年7月,全球透明质酸产业领导者华熙生物旗下企业,华熙唐安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落地光明,建立全球首个非动物源肝素全产业链平台。

光明区聚力成势,初步构建涵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优势产业生态。

在合成生物领域,光明区已累计培育孵化引进超130家合成生物企业,总估值超400亿元,涌现赛桥生物、赛陆医疗等极具成长性的领军企业,估值10亿元(含)以上合成生物企业达16家。

“科技金融”活水 涵养生物经济之花

光明区生物经济“一路生花”,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

2024年9月,深圳市首支专注于科技创新的种子基金——光明科学城种子基金正式落户,规模2亿元,聚焦生物医药与高性能材料等重点行业领域,首批投资艾迪贝克、新诺贝、聚环科技、大位移4个项目,已全部落地。

“药物研发是周期长投入大的行业,资本支持对于从事新药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不可或缺。” 艾迪贝克是湾有引力入驻企业,创始人杨振煌说,融资完成后,公司迅速组建了研发团队,完成了概念验证,今年已开始临床药物生产,并与知名三甲医院达成合作。

作为深圳市科技金融示范区之一,光明区不断完善基金体系。目前,光明区引导基金管理基金规模超300亿元,通过构建20+8产业集群专项基金矩阵,撬动市级资金落地3只市区联动产业基金,实现智能传感器、合成生物、脑科学等重点产业集群靶向突破。光明已实现覆盖种子期、天使期、VC、PE的全周期投资链条,逐步形成了“接力式投资”的资本支持模式,有效赋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光明区推动7家科技支行落地,创新推出并购贷、研发贷等4项21个特色科技金融产品;推动国任保险等在光明设立分支机构,推出研发费用损失险、知识产权保险等9个科技保险产品,进一步降低企业创新创业的风险成本。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科技+金融”滋养下,光明科学城这片创新沃土上,“生命科技雨林”将更加繁盛茂密。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邓红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