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新居微治”品牌,推动“邻里全融合”理念落地生根,近日,光明街道在东周社区星河、金地片区的7个小区同步开展“星光邻距离”国际邻里节之“七区寻宝·漫步识邻”活动,通过主理人引领、多元场景搭建和机制化运作,将“陌邻”转化为“睦邻”,为街道“邻里全融合”十大措施注入了鲜活动能,彰显了“党建引领、全域协同”的治理理念。
品牌赋能:“一区一品”破冰初识
光明街道“新居微治”品牌始终以“打破圈层壁垒”为核心,将“邻里全融合”理念融入社区日常,本次活动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街道统筹指导东周社区,精准把握7个小区中外居民结构特点,以“初识·社区文化启蒙周”为载体,统筹设计童趣协作、图书互换、旗袍展示、旧物交换、萌宠互动、美食分享、邻里live等差异化活动,既保留各小区特色,又紧扣“中外融合”主线,形成“点上开花、面上联动”的格局。
东周社区党委书记朱洪槟介绍:“让每个小区都成为融合的‘起点’,是破解国际化社区社交封闭问题的关键。”依托“国际邻里节”,社区构建了“初识-共学-共建”递进式融合路径,让邻里关系在轻松互动中悄然升温。
机制驱动:主理人引航点燃参与热情
光明街道创新推出“主理人领航+特色场景承载”机制,让邻里融合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活动充分展现了该机制的活力:街道依托成熟的“邻聚微社团”培育体系,从各小区发掘培育“能人主理人”。他们深谙本小区民情,将街道部署与居民需求精准对接:星河一期主理人针对亲子家庭多的特点,设计“童趣协作汇”组队任务,让中外孩子在游戏中自然破冰;星河二期主理人搭建“双语图书交换站”,让书籍成为无声的“友谊桥梁”;星河三期主理人深挖传统文化资源,定格中外居民身着传统服饰的自信笑容,让服饰成为文化交流的鲜活载体;金地一期主理人聚焦饮食文化融合,筹备广式茶点与异域美食,让“舌尖碰撞”成为破冰纽带。
“主理人最懂邻居的‘痒点’,他们设计的互动,比生硬的活动安排更有温度。”社区居民的反馈,道出了机制背后的治理逻辑。如今,主理人机制已覆盖文化、亲子、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成为“新居微治”推动邻里融合的坚实力量。
孩子们参加“童趣协作汇”组队任务
亲子在“双语图书交换站”互换书籍
居民身着传统服饰
广式茶点与异域美食融合活动现场
成效辐射:以“微互动”筑牢融合根基
在“新居微治”品牌的统筹下,“七区寻宝”活动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7个小区的200余户中外家庭踊跃参加植物认知、图书互换、美食分享等互动,其中涌现出诸多暖心场景——星河一期的中外孩子手拉手寻找红色植物,用简单双语互教“花名”;金地二期的居民用古筝与吉他合奏,用音乐打破语言隔阂;星河五期的旧物置换现场,中外家庭互换闲置物品时,顺势聊起“育儿经”。
活动后,各小区融合效应持续:3个小区将图书交换、美食分享设为固定活动;20余户中外家庭加入社区“邻里互助群”;不少主理人主动报名参与“共学”阶段活动,推动融合走向深入。这正是“小切口、大成效”的生动体现,“邻里互助”新风在社区悄然形成。
全域推广:以“点上经验”带动“面上提升”
“‘七区寻宝’的价值在于,探索出‘小区自主、街道统筹’的融合路径。”东周社区党委书记朱洪槟表示,社区将以此次活动为样本,在辖区全面推广:一方面,系统总结“七区寻宝”的精准互动经验,编制邻里融合活动指南;另一方面,联动更多社区拓展“文化共学”“共建微空间”等场景,推动国际化社区融合活动全覆盖,让“新居微治”成为光明街道基层治理的亮丽名片。
如今,漫步光明街道各社区,中外居民碰面时的微笑更自然,闲聊中的话题更丰富。这场始于东周社区的“寻宝”行动,正成为“新居微治”深化“邻里全融合”的生动实践,引领着光明街道向着“邻里无间、社区共治”的美好愿景坚定前行。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