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星空地”巧变幸福空间,光明街道碧眼社区党建“星火”点亮家门口的诗意栖居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宽 邓红丽 通讯员 丘洁 林婉桢
07-28 07:3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光明区光明街道碧眼社区有几处零星闲地,曾沦为荒草丛生、垃圾堆积的角落。“别说带孩子玩,路过都得绕着走,夏天蚊虫多,气味也不好。”老居民张姨回忆道,语气中满是无奈。

然而,短短一年多光景,这片“遗忘之地”,却焕发出令人惊喜的生机与活力。五个“口袋公园”主题鲜明、功能各异,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地方。

这变化,源于碧眼社区党委“星星点灯”民生项目。项目精准聚焦“城中村一老一小”核心需求,巧妙盘活沉睡的零星闲地,在“家门口”编织出一幅“近邻党建”引领下的“幸福空间”图景,生动诠释了“党建破题、服务解题”的基层治理智慧。

蝶变:荒地焕新点亮“幸福微光”

面对零星空地“脏乱差”的难题,碧眼社区党委以“1+X+18+N”治理体系为引领,扛起改造重任。28名政协委员成为“智囊团”,与社区党员干部组成联合工作组。他们历时7个月,开展30余次实地调研和民生恳谈。“每一寸地怎么用,都要听居民意见。”一位参与调研的委员说。老党员李叔主动承担沟通工作:“我们一遍遍上门讲规划,用诚意打动大家。看到荒地变公园,现在都夸好!”

汗水浇灌终见成效。斑驳墙面绘上象征光明希望的光明鸽与侨乡故事;红砖铺就的“星光广场”融入海绵设计,雨水疏导效率跃升60%;

蜿蜒的“星星引路”标识,串联功能区,方便老人孩子,更点燃孩子探索热情。改造后片区环境满意度达100%。“以前‘绕着走’,现在是‘抢着来’!”张姨的感慨道出居民心声。

守护: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口袋公园建好是起点,如何让它持续温暖“一老一小”?碧眼社区以服务“解题”,汇聚多元“星星力量”,点亮朝夕美好。

“爱心工作室”成为温暖圆心。依托光明区“虹”党员报到机制,50名党员志愿者化身“星光使者”,在图书馆、公园灵活开设绘本课、手工课、棋艺班。“以前孩子放学在巷子乱跑,心总悬着。”双职工李女士说,“现在‘星’课堂开在公园,孩子安全又长见识,我们安心多了。”

“错时服务”巧解时间差。志愿者放弃休息,在傍晚、周末“补位”。“看到孩子快乐玩耍、老人安心下棋,再累也值。”党员志愿者小陈说。阵地累计开展活动超550场次,服务儿童超万人次。

今年暑期,服务再次升级。社区党委整合“碧”有你党员义教队、退休教师、文艺骨干等社区能人资源,计划开展作业辅导、科普实验、艺术启蒙等超百场暑期活动,全力编织“15分钟优质教育圈”,预计惠及儿童逾2000名。截至7月中旬,夏令营已举办活动7场、义教活动4场,服务青少年230人次,其中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作业辅导累计超40小时。“家门口就有好活动,孩子开心,我们省心!”参加暑期班的家长由衷赞叹。

共治:活力积分激发社区治理内生动力

如何让幸福空间长久保鲜?碧眼社区探索“活力积分”机制,激发共治共享。

居民参与志愿服务、议事协商等八类善行,可累积积分兑换日用品或优惠券。“以前做好事凭热情,现在有‘回响’,更愿意参与了!”志愿者刘阿姨用积分兑换大米时满脸自豪。目前注册志愿者637人,超380人次参与兑换。社区治理悄然从“干部干、群众看”的“少数干”,蝶变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众人帮”,形成了“服务产生积分—积分兑换激励—激励促进再服务”的内生良性循环。

小小“童声议事团”是亮点。20名青少年在党员指导下献计献策,提出的12条建议,如增加科普牌、调整洗手池高度等已融入微改造。他们还参与助游、清洁等志愿服务,诠释“共建共享”。

共治力量延伸至矛盾调解。老党员、楼栋长组成的调解队,用“乡音乡情”化解邻里纠纷。2024年社区民意速办案件办结率与满意度均达100%。“把话说开,心结就解了。有党员牵头,大家更信服。”成功调解纠纷的楼栋长老周说。

从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到笑语盈门的幸福家园,碧眼社区的蝶变不仅是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惠及万家的生动注脚,更揭示着基层治理的朴素真谛:治理密码,蕴含于党群同心、守望相助的每一次携手同行中。当星火汇聚,社区每一寸被遗忘的角落都能成为幸福生长的沃土。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宽 邓红丽 通讯员 丘洁 林婉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