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地处光明科学城核心承载区,光明区新湖街道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积极为辖区企业及高校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7月4日,第二届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科技成果对接会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图书馆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大会在光明区宣传部、区教育局、区科技创新局、区工信局等部门的指导下,由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管委会联合新湖街道办事处三方共同举办,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邀请中大20余个顶尖技术团队及粤港澳大湾区240多家优质企业代表出席,100多项科技成果集中亮相。
校地合作再发力 对接会规模、参与企业数创新高
为深化新湖街道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校地合作,共同营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推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新工科”“新医科”科技创新与深圳“20+8”重点产业深度融合,去年11月,首届科技成果对接会在深圳校区西教讲学厅隆重启幕。彼时,仿生智能机械手系统、隐形全透光伏发电玻璃等多个中大重点科研项目一经亮相,就受到参访企业的热烈关注,现场即达成28个合作意向。
今年,第二届科技成果对接会再接再厉,科技展品的规模和参与企业家人数都再创新高,活动的品牌力和含金量得到持续提升。
“我们期待,更多企业参与学校创新体系建设,让市场需求直接驱动科研方向,更多老师走进企业生产一线,让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会议伊始,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向广大企业家发出诚挚邀请,希望校企携手并肩,共同播种创新的种子,共同浇灌合作的沃土,为深圳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发展添砖加瓦。
“本次中山大学科技成果对接会有助于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创新成果落地,意义重大。”光明区负责人在致辞中对成果对接会的举办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当前光明区正加快推进科学城建设,着力打造集科技成果转化、企业需求对接、政策匹配及服务撮合等核心功能于一体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综合性服务平台,推动优质科技成果加速实现产业化落地。
五大分会场齐开 助力产学研融合提档加速
当天开幕式,光明区与中山大学签约合作协议,未来将在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共同助力光明科学城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校企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也同步进行,智能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药学院(深圳)、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等多个学院的代表与企业代表们先后签署了合作协议,旨在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参观校区科技图文展。据介绍,本次展览分领域展示了校区院系、科研平台的基本情况,以及百余项可应用转化的科技成果。这些成果涵盖了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材料与能源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示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深厚实力。
校方还精心设置了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材料与能源等五大产业分会场。校企双方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展开热烈讨论,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与发展方向。
据悉,本次科技成果对接会吸引了来自中兴通讯、华润置地、巴斯夫和华大智造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代表参与。他们纷纷表示,通过参加此次对接会,不仅了解了中山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最新成果,还找到了与自己企业发展方向相契合的合作机遇。同时,他们也希望未来能够与中山大学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成果对接会品牌力持续提升背后的新湖探索
协助中大深圳校区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帮助高校科技成果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是新湖街道近年来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政校企研”协同联动新格局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新湖街道充分用好辖区内大院大所集聚的优势,携手中大、深理工等高校院所,通过联办科技成果发布会、技术沙龙等形式,助力科技项目和资源有效对接、配置、转化,促成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合作。在此基础上,街道还建立了一套常态化产学研对接机制,通过定期组织街道领导班子带队走访大院大所,协助大院大所与辖区企业结对子等方式,有效破解创新主体科研场地紧张的难题,并持续推动高校实验室资源向企业开放共享,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迈上“加速度”。
以此次中大科技成果对接会为标志,接下来,新湖街道还将进一步深化“政校企研”融合发展,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体系,为助力光明区加快建设 “一城三区”贡献新湖力量。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