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会 “自带打光” 的兰花吗?500株珍稀植物金线兰近日顺利“回家”!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宏博 文/图
13:2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5月20日,在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全球倡议的号召下,一场特殊的 “生命回归”活动在广东恩平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上演。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简称兰科中心)与保护区工作人员齐聚绿意盎然的山林间,共同为兰科中心七星坑保护区监测站揭牌,同时,500 株人工繁育的金线兰也踏上了回归原生家园的旅程。

监测站揭牌:揭开守护新篇

当日上午11时,兰科中心、七星坑保护区及江门市自然资源局等多个部门相关人员共同为 "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七星坑保护区监测站" 揭牌。

揭牌仪式。

“这个监测站不仅是一块牌子,更是我们守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沿阵地。”兰科中心副主任王美娜告诉记者,早在2021年,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兰科植物保育 “一中心三基地” 建设,兰科中心与恩平七星坑保护区便因保护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的共同使命 “结缘”。双方携手设立1公顷兰科植物监测大样地,自此,林间多了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穿梭在不同区域,记录着兰科植物的生长动态,已开展多项兰科植物回归及监测工作,积累的数据成为守护这些 “植物精灵” 的重要科学依据。

故土重逢:金线兰的 “返乡之旅”

5月的初夏,细密的雨丝穿过七星坑保护区的树冠,在腐叶堆积的地面洇出深浅不一的湿痕。

揭牌仪式后,众人沿着泥泞的山坡一路冒雨前行,来到一片适合金线兰生长的阴坡谷地,随后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将一株株人工繁育的金线兰苗从育苗盆中取出,定植,并一一做好标记。

七星坑保护区内野生金线兰。

据介绍,此次野外回归主角之一的金线兰,堪称植物界的 “颜值担当” 与 “养生高手”。作为一种地生的兰科植物,金线兰叶片背面泛着神秘的紫红色,正面则布满金红色、闪着特殊光泽的网脉,极具观赏价值,因此在园艺界也被归入“宝石兰”大类。而全草皆可入药的它,也有着 “鸟人参”、“金不换” 等响亮别称,曾被赞为 “药中之王”。

然而,生境破坏与过度采集的 “黑手”,让金线兰在野外几乎难寻踪迹,如今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亟须人类的守护。

回归现场。

科研攻坚:从实验室到山野的生命奇迹

“本次回归的这500株金线兰苗,是我们科研团队花了三年时间,通过两项发明专利技术培育出来的。”提及技术突破,王美娜语气中难掩自豪之情。

据悉,为复壮七星坑保护区内金线兰的野生种群数量,在保护区的全力支持下,兰科中心科研团队日夜攻关,凭借多年濒危植物保护经验,成功突破金线兰人工扩繁技术难关,两项发明专利 “一种金线兰离体扩繁的方法”“一种筛选兰科植物组织培养天然添加物的方法及其应用” 获授权,为金线兰的回归之路铺就了 “科技轨道”。

金线兰人工繁育过程。

如今,每株回归的金线兰都带有专属 “身份证”,科研人员将依托监测站的专业设备,做好长期监测与维护工作,进一步研究它们与真菌、昆虫的共生情况,为更多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回归积累宝贵的科学数据。

多元守护:濒危物种的全链条保护

除了金线兰,此次活动还开展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兰科植物广东石斛和白及的异地试验回归。

据现场兰科中心科研人员介绍,本次回归的3个物种均制定了详细的回归方案,并完成了专家评审论证和严格的检疫检测,确保回归“种源清晰、技术科学、生态安全”,“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迁地保护到就地回归’的技术实践,更是兰科中心探索濒危物种‘种质保存-人工繁育-野外回归-长期监测’全链条保护体系的关键一步。”

未来展望:让万物共生成为常态

活动当天,雨势时而变大,众人为了回归种植忙碌不停,雨衣边缘滴落的水珠不断溅起细碎泥点,与远处山涧的流水声、头顶树叶的淅沥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守护自然的乐章。

“七星坑的溪水滋养了这些兰花,而兰花吸引来传粉昆虫聚集,这就是 ' 万物共生 ' 的生动写照。” 王美娜向记者透露,未来,兰科中心与恩平七星坑保护区将持续推进监测站建设,在林间设置更多监测设备,精心管理维护长期监测样地;开展植物种质资源野外监测,让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的自然种群生态逐步恢复。双方还将携手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为关键技术突破、本地植物可持续开发利用创造条件,促进跨地区植物生态保育协同联动,全力打造兰科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示范样板,为我国濒危植物保护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当看到数年后这里重现野生兰花连片生长的景象,那才是对 ' 和美永续 ' 最好的诠释。”王美娜说。

编辑 刘彦 审读 白珊珊  二审 王雯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宏博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