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深圳人 | 纳设智能:以技术破壁者之姿,锚定高端材料装备赛道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宏博
07-04 20:1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在光明科学城的深圳市纳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纳设智能”)实验室里,仪器低鸣与屏幕闪烁交织,创始人陈炳安专注地调试着一台碳化硅外延设备,设备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与窗外的科学城地标相互映衬。

这一场景,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缩影,更是陈炳安团队在先进材料制造装备领域不断奋进的真实写照。自落地深圳光明,数年间,陈炳安带领团队攻克技术壁垒,成功研发5款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填补了国内先进材料产业链上游关键设备的空白。

剑桥博士的创业征程

走进纳设智能,“德旺”“正非”等以国内知名企业家命名的办公室格外醒目。陈炳安说,“这些行业领军人物专注技术突破的执着,以及报效祖国的企业家精神,都值得我学习。”

正是这份敬意与向往,进一步激发了这位剑桥大学博士归国创业的热情。

2014年起,陈炳安就职于一家知名半导体公司英国分公司,是其研发部唯一的华人高级科学家。面对海外优渥待遇却始终坚定:“技术应为全人类服务,而非局限于一域。”2018 年,在这份家国情怀与技术理想驱动下,他毅然归国,落户光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开启创业征程。

创业初期遇挫后,陈炳安迅速转向碳化硅外延设备的研发。2021 年,纳设智能首台碳化硅外延设备成功下线,填补国内产业链空白,成为重要里程碑。到2024年,随着新生产基地正式投产,产能大幅提升,设备更是顺利实现出口。

据了解,截至目前,纳设智能已申请专利超百项,其中近50项已获授权,公司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荣誉称号。

三大“技术战役”突围设备桎梏

当前,碳化硅凭借优异性能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下游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

然而,应用于碳化硅材料生产核心环节的外延设备,其国产化之路却面临诸多阻碍,高温沉积均匀性、设备稳定性等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国外封锁,成为“卡脖子”难题。

“越是艰难且无人涉足的领域,越值得我们去攻克。既然要做,就要做到行业第一。”面对困境,陈炳安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可独立控制的多区进气系统,显著提升了设备工艺的均匀性,并通过与深圳先进院成立联合实验室,成功将碳化硅外延设备工艺良率提升至98%。

针对进口碳化硅外延设备耗材成本高、维护复杂的痛点,纳设智能推出创新的反应腔室设计,使耗材成本降低30%,同时大幅降低维护难度,该技术更入选“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显著提升了国产设备的市场竞争力。

2023 年,陈炳安敏锐布局光伏赛道,启动钙钛矿光伏设备研发项目。目前,纳设智能的碳化硅外延设备已实现全面产业化,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同类设备前列。在光伏钙钛矿领域,纳设智能也正全力推进大尺寸设备研发,预计年内实现产品上市。

双腔碳化硅外延设备。

政策春风托举人才与创新双翼

纳设智能在短短数年内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陈炳安感言,离不开深圳市及光明区一系列扎实有力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以及无微不至的人才服务保障。

回忆创业初期,陈炳安坦言当时面临没场地、没资金、没团队的“三无”困境,光明区“鸿鹄人才计划”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同时,光明区还提供多项支持。而光明科学城“人才高地计划”更是为陈炳安的创业之路提供了全方位的助力。此外,光明区“人才无忧”政策精准解决团队成员住房、子女入学难题,有效保障了研发团队稳定性。

令陈炳安尤为感动的是,光明区人才服务单位主动上门问需,定制化出台人才政策,及时解决各类诉求;同时通过举办多元人才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助力人才拓展 “朋友圈”,营造出优质的工作生活环境。

“是深圳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环境,让我实现了从科研工作者到企业家的蜕变。” 陈炳安感叹,“在这里,创业扶持、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配套支持一应俱全,堪称‘保姆式’的人才服务为我们的创新按下了‘快进键’。”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崔霞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宏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