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勇士再集结!光明,凭什么成为大湾区户外运动顶流?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周宏博
11-26 15:1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斯巴达勇士儿童赛将于12月20-21日及27日在深圳光明虹桥公园举行深圳站及全国总决赛。

“终于等到斯巴达勇士儿童赛又来光明啦!”刚刷到赛事预热推送,宝妈林女士立刻点开报名小程序为孩子报名,还在家长群里呼朋唤友:“带娃户外挑战必须冲!”

刚刚落幕的十五运会所带来的热度还未消退,全球顶流户外障碍赛IP斯巴达勇士儿童赛又将于12月20日-21日、12月27日在深圳光明虹桥公园举行深圳站比赛及全国总决赛。这场覆盖4-14岁青少年的户外竞技盛宴,将以更具挑战性与观赏性的硬核赛程,让这个秋冬的光明运动热情燃至沸点!

而这背后,是刚圆满落幕的十五运会留下的宝贵遗产,是“山、水、城”交融的生态禀赋,更是光明打造“大湾区户外运动目的地”的长期实践——当顶级商业赛事遇上国家级体育盛会的余温,光明正以运动为笔,书写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IP赛事扎堆:为何光明成顶级运动盛会首选地?

从十五运会马术、小轮车赛事的巅峰对决,到市民长跑日的全民狂欢,再到即将登场的中国自由式小轮车联赛、环深圳·光明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光明科学城赛艇挑战赛、斯巴达勇士儿童赛,2025年的光明,户外运动“好戏连台”。顶级赛事纷纷“用脚投票”,绝非偶然。

选择光明,首先是看中这里的硬件实力和生态底色。虹桥公园的山地地形、开阔草坪与周边绿道网络,完美契合了赛事“自然融入”的核心理念,而十五运会留下的成熟赛事保障体系,更让筹备工作事半功倍。

事实上,这种“赛事引力”早在十五运会期间就已显现:光明国际马术中心的纤维砂场地、专业马厩,让广西队选手木拉得力忍不住点赞“马在马房很舒服”;新西兰裁判Mura盛赞小轮车场馆“布局科学,完全满足国际顶级赛事需求”。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赛事扎堆带来的是“家门口看大赛、玩赛事”的“爽感”。

“刚带娃看完十五运会小轮车选手的空中转体,现在又能让他亲自体验斯巴达的障碍挑战,这种沉浸式运动氛围太难得了!”家住光明的黄先生,早已把户外运动季的20余项活动列入了家庭日程。

从专业竞技到全民参与,光明的赛事体系正逐渐形成“金字塔”结构:顶级赛事树立品牌,大众活动夯实基础,让不同年龄段、不同水平的运动爱好者都能找到归属感。

“不落幕”的十五运会:从“赛时精彩”到“赛后惠民”的长效赋能

如果说生态禀赋是光明的先天优势,那么十五运会留下的“体育遗产”,则为“大湾区户外运动目的地”注入了持久动力。

这场国家级盛会带来的,远不止短暂的赛事热度,更是设施、人才、理念的全方位升级。

在硬件层面,一批对标国际的场馆集群成为城市标配。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木结构工程的光明国际马术中心,赛后将转型为集赛事、训练、文旅于一体的大湾区马术产业新聚地。

凤凰街道竞速小轮车场馆和虹桥公园自由式小轮车场地,不仅是十五运会的竞赛舞台,赛后场地将采用“专业+大众”双轨运营模式,持续保留专业赛事功能,承接国内外各类小轮车赛事,同时,积极探索引进极限运动体验和培训普及,成为集专业赛道与城市活力于一体的极限运动新载体,让青少年在家门口就能接触专业运动。12月上旬,中国自由式小轮车联赛(深圳·光明站)将在虹桥公园自由式小轮车场地开展。

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的天然草皮获国际权威评分97分,创国内纪录,承接了亚足联U20亚洲杯、十五运会足球(18岁以下组、20岁以下组)等高水平赛事,同时向市民开放预约,实现“赛时为赛、赛后为民”的共享理念。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软件升级。十五运会期间,960名高校志愿者累计服务超4万小时,锤炼出一支专业的赛事服务队伍;“光储充放”绿色能源示范、智慧赛事管理平台等技术应用,为后续赛事运营提供了成熟经验。

正如区文体旅游局负责人所说:“十五运会让我们摸清了顶级赛事的办赛逻辑,也让光明的赛事服务能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这是比场馆更宝贵的财富。”

生态+设施:构建全场景运动生态的核心密码

“在光明运动,是把风景跑成赛道,把赛道融进自然。”这是骑行爱好者王先生的真实感受。

光明,正将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与系统化的设施网络深度融合,让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作为“田园里的科学城”,光明拥有“百里青山、一河九水”的独特山水格局,281个公园星罗棋布,380余公里绿道、远足郊野径贯通全域,“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日常。

这种生态优势被转化为具体的运动场景:虹桥公园的红色栈道串联森林、碧湖,成为徒步爱好者的打卡地;茅洲河碧道两岸白鹭齐飞,既是赛艇、龙舟赛事的举办地,也是市民慢跑散步的好去处;大雁山森林公园的越野赛道,让选手在竞技中感受“山林秘境与城区风貌”的双重美景。

在此基础上,光明构建了覆盖水陆空的全类型文旅设施网络。125公里骑行环线体系堪称标杆,65公里科学城大环线串联城市节点与自然风光,6个特色小环线精准匹配专业训练、休闲观光等不同需求,18.8公里示范段成为全市首个系统化骑行道网红打卡地。

更贴心的是,骑行友好巴士专线实现“巴士+骑行”的无缝衔接,“轨道+骑行”模式让公共文体旅空间有机结合,这种“硬件+服务”的组合拳,让骑行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

从水上的赛艇、龙舟,到陆地的骑行、跑步、小轮车,再到空中视角下的徒步绿道,光明的运动场景没有边界。这种全场景覆盖的生态,让“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天天能运动”成为现实,也让“大湾区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标签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以赛促产:“赛事+”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如果说设施和生态是“骨架”,那么“赛事+”的产业融合则是光明户外运动生态的“血脉”。

光明没有止步于“办赛事、建场地”,而是以运动为纽带,撬动文旅、教育、科技等多产业协同发展,让户外运动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增长极。

以十五运会为契机,光明区正大力打造“体育+”融合场景,推动商文旅体资源深度联动,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增量”。

汇聚科学、运动、美食、艺术、非遗、田园等优质商文旅单位,推出“全运购物季”“凭票享宿”“票根享美食”等专项优惠,叠加赛事接驳等增值服务,实现“跟着赛事去旅行”融合理念。

利用虹桥公园等公共空间设置赛事第二观赛区,同步举办“全民运动・共享光明”体育嘉年华,提供文旅推介与装备体验,打造集体育、文化、消费于一体的场景,推动市民从“被动看比赛”转向“观赛+文化互动+商业消费”立体参与。

当斯巴达勇士儿童赛的号角即将吹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亲子赛事的狂欢,更是光明“大湾区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的生动缩影。

十五运会留下的宝贵遗产、生态与设施的完美融合、“赛事+”的产业赋能,共同构成了光明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运动不再是少数人的爱好,而是全民共享的生活方式;赛事不再是短暂的盛会,而是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这个秋冬,不妨走进光明:在125公里骑行环线上追风,在茅洲河畔见证赛艇劈波,在虹桥公园静待斯巴达小勇士的热血登场。户外运动的精彩,正在每一条赛道、每一次出发中,徐徐展开。

编辑 高原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万晖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周宏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