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晚,十五运会闭幕式场馆的夜幕被璀璨灯火划破,舞台之上,3台身披全运会专属IP皮肤的机器人闪亮登场,伴随动感音乐,精准流畅地演绎着舞蹈动作。而舞台一侧身着外骨骼设备的操作人员同步挥手起舞,动作丝毫不差。

十五运会闭幕式演出现场,3台身披全运会吉祥物专属IP皮肤的机器人随音乐起舞。
原来,台上机器人正循着操作人员的动作精准起舞——通过体感捕捉信号实时传输,挥手姿势、转身角度、联动节奏被瞬间复刻。15毫秒同步响应让人机配合浑然一体,赛博风机甲与舞台流光交映间,科技感与体育力量感扑面而来。

身着外骨骼设备的操作人员正利用体感捕捉技术实现让机器人同步舞蹈。
这是深圳光明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匠社“体感功夫机器人”的硬核亮相,更是 “光明智造”作为深圳机器人产业与智能控制领域的鲜活窗口,向全国亮出的实力名片。
千锤百炼:光明智造适配盛会舞台
“再微调一下关节响应速度,确保与操作者动作自然衔接!”当天演出前最后调试现场,工匠社科技创始人兼CEO招俊健紧盯着机器人关节联动处,不放过任何细节。他表示,要让机器人在全国观众面前“大展拳脚”,每个动作都需精益求精。

登场十五运会闭幕式演出的体感功夫机器人。
此次亮相的体感功夫机器人,搭载两大核心技术:定制外骨骼控制系统,通过穿戴式传感器捕捉人体姿态,瞬时将动作转化为执行指令;同时,基于核心专利一体化关节技术,让机器人得以精准呈现动作、实现自然的身体表达。
“户外演出挑战太多,突然下雨、降温和大功率设备信号干扰,都可能让机器人失灵。”招俊健坦言,为适配闭幕式大型演出,团队紧急组建专项小组,重点优化通讯系统稳定性与关节响应灵敏度。

在工匠社总部,工作人员演示利用体感捕捉技术操控机器人。
招俊健还告诉记者,从闭幕式彩排到最终演出,需投入数十台机器人,其搭载的数百颗核心关节零部件,无法用样品替代,反而倒逼企业进行一场实战化的技术迭代。
得益于光明区机器人产业供应圈配套支持,核心零部件迭代进程大幅加速。最终,机器人成功将肢体捕捉、通讯、执行的全流程控制在15毫秒内。“只有达到这个速度,观众和操作者才会觉得自然流畅,这在量产型产品中是很大突破。”招俊健表示,这次表演不仅是一次产品的精彩亮相,更留下宝贵的技术实战经验。
光明沃土:政策人才双轮驱动产业腾飞
机器人登上国家级盛会舞台的背后,是企业在光明区三四年的积淀,更是区域“算力+创新+人才+产业”生态体系的成果。
作为光明区重点培育的企业,工匠社的成长离不开实打实的政策红利——“光明的政策真的太给力了,深圳确实是一片创业乐土!”招俊健感慨,新的办公环境由园区和政府投入基础设施,企业几乎拎包入住;作为市高层次后备级人才,他每年享受专属人才补贴,研发团队也在人才安居保障等方面获得支持,“这很重要,让我们能留住核心团队”。
借助区域人才优势,工匠社组建了由工学博士、行业顶尖专家领衔的研发团队,目前已拥有外骨骼控制器、机器人舵机、电机驱动芯片等200余项授权知识产权。

此外,光明区对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专项研发补贴,直接减轻了一体化关节的研发压力,依托区域内供应链生态圈,企业大幅降低研发成本。目前,光明区已集聚一批人工智能优质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而落地光明的数年间,工匠社也从早期的智能硬件开发,到推出青少年编程机器人,再到实现AI陪伴型与体感互动型机器人规模化量产,营收已从数百万级稳步迈向亿级规模。
回首来时路,从一群来自佛山怀揣“功夫机器人”梦的热血青年毅然落户深圳深耕科创,到产品获央视新闻、BBC等海内外主流媒体报道,再到如今亮相全运会闭幕式,工匠社的成长轨迹正是深圳光明区“3+3+1”产业集群培育的缩影。
“我们的机器人能从实验室走向大众消费市场,再登上国家级舞台,离不开区域对科技创新的持续赋能,此次参与闭幕式,也是向全国展示光明智造的实力。”招俊健说。
科技为媒:传统与现代的惊艳碰撞
此次闭幕式上,工匠社机器人不仅是亮眼的“技术展示”,更是串联文化传播与体育精神传承的纽带。智能设备通过体感捕捉系统,精准复刻人体肢体动作,以科技语言生动诠释体育精神内涵。
“我们不想做冷冰冰的机器人对抗,而是要让人的身体素质发挥到极致。”招俊健道出设计初心:以机器人为对抗载体,无论孩童还是成年人,无论力量强弱,都能获得公平竞技体验,这也与全运会体育精神完美契合。

而让机器人复刻武术动作,搭配光影效果呈现“科技功夫”独特场景,则源自企业对传统功夫文化的深度挖掘。“机器人的‘人机一体’姿态同步技术,和中国功夫的精准、灵动一脉相承。”招俊健说。
目前,工匠社已构建两大核心产品矩阵:一是主打体育竞技互动的体感竞技类产品,二是由大语言模型驱动或支持编程的AI陪伴类产品。后者广泛覆盖青少年教育、娱乐、研学游等场景,更在自闭症儿童陪伴等细分领域发挥独特价值。此外,工匠社还创新推出“机器人体验馆”和租赁服务,打破机器人价格门槛,市民无需承担高昂购置成本,仅付使用费即可近距离体验智能科技的乐趣。
“深圳的机器人产业生态越来越好,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力,核心零部件研发与多场景应用齐头并进。” 招俊健展望,未来两三年,企业会推出更多AI陪伴类产品,让更多“光明智造”从科学城走进更广阔的生活场景,让科技不再遥远。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万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