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3位免疫学家——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坂口志文,因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方面的突破性发现获奖。他们找到了调控人体免疫系统的“秘密武器”——调节性T(Treg)细胞。
10月10日,记者专访深圳医学科学院(简称深圳医科院)人类免疫所特聘研究员马世鑫,聊一聊她在光明科学城开展T(Treg)细胞研究的故事。
近年来,深圳医科院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创新打造了SMART Symposia、SMART Lecture等国际学术会议品牌,通过“以会引才”“以才引才”等多种形式,重点引进领军科学家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学家。马世鑫就是今年7月,深圳医科院新引进的特聘研究员。
马世鑫的研究方向聚焦肿瘤免疫领域,具体关注T(Treg)细胞在肿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
马世鑫的研究重点关注T细胞的营养代谢问题:“我们想看看T细胞在肿瘤里面是不是有些代谢通路发生了改变,有没有其它机制可以进一步激活它的抗肿瘤功能。”
这一研究方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流行的CAR-T细胞疗法在国内一针费用高达百万元,普通人难以负担。马世鑫希望找到更普惠的治疗方案:“通过饮食疗法或小分子抑制剂,价格方面会大大降低,让更多人能够吃得起。”
她的研究不仅涉及治疗,还包括预防层面:“我们希望能找到一些补充剂,日常每天服用,可以维持免疫细胞在较好的状态,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选择深圳医科院,因为这里没有“天花板”
“这几年,我们国家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有一种赶超美国的趋势。”谈及回国选择,马世鑫这样说。
从美国顶尖实验室到光明科学城,马世鑫的选择背后,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飞速发展,是一位青年科学家将科研理想照进现实的决心,更是与一座城市、一个新兴科研平台共同成长的期待。
在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马世鑫一直在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密集考察国内多个城市的生物医药创新平台,与国内同学深度交流,她更加坚定了决心:“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让我可以更快地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临床应用,造福更多人,这是触动我选择回国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面对国内多个城市和科研平台的选择,马世鑫有自己的考量。“深圳医科院是一个全新的平台,这里没有所谓职业天花板,我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马世鑫表示,“对于一个新PI(Principal Investigator,项目负责人)来说,能够和一个新的研究院一起成长,我得到的不仅是科研上的成就,还有全方位的发展。”
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院区永久场地设计图
马世鑫特别看重深圳医学科学院的科研平台和人才政策。在面试后参观光明科学城时,她感到“震撼”:“这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平台非常先进,和美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与青年PI们的交流中也感受到“这里学术氛围非常好,大家非常主动,协同创新和攻关的能力非常强。”
大湾区医疗资源与创新优势,赋能临床转化
马世鑫选择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其临床转化优势。“我做的基础研究最终是想造福人类,不然学了也没有用处。”她表示。
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医疗资源为临床转化提供了良好条件:“大湾区有很多医院,深圳医科院本身也和国内各大知名医院建立联系,有很多临床病人样本,让我们能从临床发现问题,从基础解决问题,再把机制应用到临床治疗。”
深圳的创新环境也是一大优势:“深圳比较年轻有活力,如果我们申请做临床试验,审批流程会更加顺畅快速。”同时,深圳生物医药企业聚集,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更多合作可能性。
今年7月,正式加入深圳医学科学院后,马世鑫选择在光明区玉塘街道长圳片区居住,家和办公室仅一路之隔。“光明环境非常好,绿化覆盖面积大,休闲时间,我经常到虹桥公园和科学公园北翼散步,在附近看电影、打羽毛球。”
在她看来,这种环境对科研人员非常有益:“科研本来压力比较大,光明的环境可以让人更专注于科研。大家在工作之余有自己的生活,家庭方面也不会有太大压力。”
更让马世鑫感到温暖的是光明区对人才的重视:“我们一来这边,就帮我们办各种人才手续、申请各种政策,真的就是以人才为本,让我们有回家的感觉。”
“科研无忧”新机制,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马世鑫的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我7月份成立实验室,科研助理8月份就入职了,现在实验室平台搭建已经基本完成。”这得益于深圳医学科学院提供的“科研无忧”机制。
“科研无忧是深圳医科院的一大特色,减少了我们很多行政杂事。”马世鑫解释道,“有了科研助理,行政事务都可以帮忙解决,我们就可以专注在自己的科研上。”
为了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深圳医科院以提升人才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出发点,打造“科研无忧”新机制。该院构建了覆盖引、留、育、用的全过程人才服务体系,通过深度集成人才服务资源,强化部门协同,深化流程再造,为科研人员提供“一站式”人才服务,包括人才认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税收优惠、人才住房、签证办理等服务,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让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
更让马世鑫满意的是深圳医科院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SMART PhD Program),“机制非常好,即使我第一年来,都可以有两个招生名额,这对我的团队建设非常友好,有助于我们加快研究进度。”
如今,马世鑫博士已经带着团队在实验室忙碌起来。
她说自己习惯“集中精力聚焦在一件事情上”,而深圳和深圳医科院提供的正是这种专注科研的环境与支持。
在光明科学城这个她形容为“没有天花板”的地方,一位青年科学家的梦想正悄然生根发芽。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