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5—2028年)》(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空间基础设施到终端应用市场,从技术攻关到生态培育,为商业航天发展构建“硬投入+软环境”并重的支撑体系。这是继去年出台《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务实之举。
《若干措施》涵盖七大领域21条具体措施,瞄准卫星星座、火箭研制等核心环节,立足广东终端应用优势,着力打通“星箭研制—发射服务—卫星应用”全链条,加速助推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发展。该新政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8年12月31日。
《若干措施》明确将商业航天空间基础设施纳入全省重点布局范畴,通过“建星座+布站网”双轮驱动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对组网成功并投入运营的卫星星座企业,将研究实施事后奖励政策,并为项目申报核准开通“绿色通道”;地面站网建设按投资总额给予10%资金支持,单个站网节点支持资金不高于200万元,单个企业年度补助最高达1000万元,鼓励企业构建全球服务能力。
在自主创新领域,《若干措施》指出,将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直连卫星通信等核心技术纳入省科技计划重点支持方向。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企业,省级配套资金最高可达50%,同时落实研发支出100%税前加计扣除政策。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同步发力,新获批的省重点实验室将获一次性资助,新型研发机构可享受进口仪器设备免税政策,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围绕“双核多点”产业空间布局,《若干措施》精准施策促进星箭产业集群发展。在核心产品领域,将火箭、卫星、关键系统部件及应用终端产品纳入省首台(套)政策支持,最高奖励达900万元/套,动态调整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加速创新产品市场化。卫星应用终端制造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的,单个项目最高可获1500万元奖励。产业园区作为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将享受用地优先保障政策,符合条件的先进制造业项目,省财政按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给予地方政府事后奖励。
值得关注的是,《若干措施》显示,广东将打造商业航天“首场景”示范工程。在低空经济、太空旅游、应急救援等前沿领域布局标杆项目,通过政府首购、优先采购等方式加速技术落地。广东还将推动卫星技术在国土规划、环境监测等公共服务领域规模化应用,鼓励企业拓展航空航海、网联汽车等商业市场,挖掘卫星数据在金融、能源、应急等领域的资产价值,构建“应用反哺技术”的良性循环。
针对商业航天企业特点,《若干措施》构建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其支持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落实税收减免与专项奖励;对新获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卫星通信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等资质的企业,鼓励地市给予配套奖励。在标准制定方面,对主导制(修)订、发布实施国际、国家标准的单位,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30万元奖励,助力广东商业航天发展融入全国和全球规则体系。
在关键领域人才支撑方面,《若干措施》强调将会加强商业航天领域国家级领军人才、海外高端人才、行业头部企业高管和团队招引,将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纳入“人才优粤卡”支持范围,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当地居民待遇和优惠便利服务。并且,支持高校增设相关学科,推动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符合条件的企业,可获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为产业发展培育“高精尖缺”人才梯队。
眼下正是全球商业航天和卫星互联网发展按下“加速键”的关键窗口期。记者了解到,去年广东提出打造“粤星粤箭”品牌,按照“双核多点”架构,打造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海、阳江等地为支点,全省协同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空间布局。根据广东商业航空“探路规划”,计划到2026年,全省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力争到2028年,形成特色鲜明、全国领先的产业生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