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走进广东佛山触摸岭南“文化密码”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20:0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探寻之旅。

第二届“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刚刚走访完广西南宁、钦州,又来到广东佛山,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探寻之旅。“来到这里就像回到家里一样。”端午将至,看着临街商铺摆卖的粽子,能说一口流利“广州话”的越南作家曾原健感慨表示,“我的祖籍在广东清远,现在家人还保持着在广东时的生活习惯,比如吃粽子、看舞狮等等。”

“我太喜欢舞狮表演了!”第一次来广东的泰国作家贾萨尼·泰颂提当即被非遗文化深深吸引。她表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作家相聚交流,或能激励出更多合作、创意和出色作品。老挝作家沙愿飒·万猜耶德首度来中国,也对城市魅力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佛山禅城,古建筑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得非常好,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融通。”他说。

佛山禅城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是岭南地区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建筑群之一。长久以来,素有“一座祖庙,半部佛山史”之说。作为岭南古建筑瑰宝,其将岭南建筑的结构装饰、雕刻艺术与神话传说完美结合,获誉“东方艺术之宫”。在祖庙,可见“三雕两塑”,即砖雕、木雕、石雕和灰塑、陶塑。

祖庙前殿、正殿陈列的大型神台,为佛山著名金漆木雕杰作之一,雕刻内容包括“荆轲刺秦王”“李元霸伏龙驹”“竹林七贤”“薛刚反唐”等故事。位于这个民间艺术博物馆内的黄飞鸿纪念馆每天都有醒狮表演。“雄狮少年”们踏着鼓点登上舞台,凭借快速旋转、登高采青等高难度“梅花桩”动作和威风凛凛的岭南狮艺博得满堂彩。

作为广东人,中国作家陈崇正对广东文化深厚的底蕴感到特别骄傲,他也在活动中感受到东盟作家们对于岭南文化的热情。“东盟青年作家群体中有很多华裔,这次活动能够激发他们对广东文化、岭南文化的兴趣。希望更多东盟青年作家关注岭南、书写岭南,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他提到。

“文学跨越了国界和语言,让我们和世界紧密相连。”中国作家朱铁军在此行中看到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也听到文明的共鸣跨越山海、传响四方。“广东曾是我的先祖生活奋斗的地方,对我来说更是意义非凡。”海外华人、新加坡作家周德成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借由这趟穿街走巷,我可以拼成我心里更完整的广东。”

“我在这里看到了中国人的微笑和这个国家的繁荣。”柬埔寨作家协会主席布隆布拉尼强调,    “虽然我们语言不同,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或有相似、或存差异,但我们有一个共同愿景:希望看到一个和平、繁荣、充满欢乐的世界。我们坚信我们的文字可以一点点改变世界。”

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文化相通、血脉相亲。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到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如今这份跨越千年的情谊正被青年一代书写者赋予新的诠释。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部主任张洪斌希望,参与此行的青年作家,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慧眼发现故事,为时代留下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字叙事。

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部、广西作家协会、广东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来自9个东盟国家的25位青年作家和21位中国青年作家一道参与。为期8天的活动中,作家们的足迹从广西延伸至广东,共铸中国—东盟青年作家友谊网络,共书中国—东盟文学新篇。每一处采风点都将成为东盟作家笔下“读懂中国”的鲜活注脚。

在越南翻译家、出版家阮丽芝看来,采风途中深入当地,真实的步履和感悟对翻译工作亦很有裨益。她计划写一本书,记录下在中国的见闻。陈崇正表示,“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碰撞最剧烈的时代,新一代青年作家要打破文学地理原有的边界,共同构成多元共生的文学图景,让那些关于乡愁与远方、坚守与突破的故事,跨越语言的边界,在彼此的心灵深处激起回响。”

在佛山的岭南庭院中,采风团触摸了埋藏在木石砖瓦中的“文化密码”,接下来,他们将去往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对话扎根改革开放前沿的文学创作者,以文字为舟楫,继续驶向中国—东盟文学的深蓝海域。

(广东省作家协会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