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资产变“活”资本,英德巧做资源文章助推强村富民

深圳特区报记者 严俊伟 通讯员 英宣
09-04 15:4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英德市横石塘镇龙华村梅子寨组,昔日闲置的旧瓦房经改造已焕然一新,成为别具特色的民宿、咖啡餐厅和非遗工坊,游客们手捧咖啡,细细品味,切身感受着乡村发展的惊喜变化。

“在省委办公厅指导下,英德市政府、组团帮扶工作队、腾讯公司、中国农大乡村振兴研究院四方合作,在龙华村共同打造梅子寨‘共富乡村’项目。不仅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还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实现就业增收。”龙华村党总支书记刘子科告诉记者。

龙华村打造梅子寨“共富乡村”项目实景

龙华村的蜕变,是英德聚力盘活资源要素,乡村产业更加兴旺、农民生活更有盼头的有力探索。近年来,英德以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紧抓“人、地、钱”关键环节,积极探索乡村运营新模式,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英州大地徐徐展开。

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英德作为广东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自然资源丰富,但也曾因青壮年外流,部分乡村出现土地撂荒、农房闲置等现象,导致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90后”返乡大学生刘子科,2017年响应号召进入龙华村委工作,逐渐成长为村里的“领头雁”。在他的带动下,龙华村积极探索乡村运营,成立四家村集体企业,大力发展红茶、红薯、葡萄等特色农产品。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

在刘子科带动下龙华村积极探索乡村运营

“我们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如今连闲置农房也充分利用起来,以此唤醒‘沉睡资源’,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刘子科表示,梅子寨“共富乡村”项目盘活了当地36间旧瓦房,根据区位特点,差异化改造为民宿、咖啡厅、酒吧、手工作坊、研学基地等多元业态,形成“一房一特色”的乡村微度假综合体,延伸了文旅产业链。同时,村党总支坚持业态建设与人才培育同步推进,吸纳本村青年参与运营,成功培养出财务、咖啡师、民宿管家等专业人才,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目前,英德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成立强村公司、出台“四给”举措(给思想引导、给工作指导、给经济待遇、给发展空间)等多重机制,有效激活“红色引擎”,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发展之路。英德285个行政村(涉农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10万元,其中,收入超百万元的村达到10个。8月23日,位于横石塘镇工村社区的八亩晴川民宿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大家坐在原木风格的大堂中,悠闲品味英德红茶,感受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氛围。

八亩晴川将闲置的原英德硫铁矿工人宿舍改造成民宿

“这里原是英德硫铁矿的工人宿舍,闲置多年,承载着深厚的工业记忆。”八亩晴川民宿主理人王莹介绍,2023年,她与合作人将其重新打造为特色民宿,既保留乡土风貌,又融入现代设计,深受珠三角游客青睐。2024年,该民宿接待游客1.2万人次,营收达360万元,获评英德“十佳旅游民宿”。走进英红镇水头村谢屋村,一座座温馨别致的民宿庭院掩映于绿植鲜花之中,与田园相映成趣,乡村气息扑面而来。“我们流转了村中闲置的174亩土地和110间农房,通过公司化运营,建设近150亩水稻种植基地,打造可容纳300人同时住宿的民宿群。”英红镇水头村党总支书记李金凤表示,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随着乡村能人返乡搞建设,全村都积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曾经荒废的旧屋,如今成为远离城市喧嚣的“恬静港湾”。民宿产业的崛起,为英德乡村增添了浓浓烟火气,也成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谢屋村发展集乡村民宿、研学基地、农事体验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

从“闲置资源”到“富民资产”,英德正不断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现富民兴村。下一步,英德将继续聚焦资源要素优化整合,推动人才、资金、土地等更多要素向乡村集聚,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全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英德篇章。

(通讯员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严俊伟 通讯员 英宣)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