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化发展农文旅产业,英德解锁富民兴村“流量密码”

深圳特区报记者 严俊伟 通讯员 英宣 文/图
08-19 12:3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英德市英红镇红旗茶厂,昔日的红砖旧厂房如今变身网红打卡点,年轻人手捧英红奶茶流连文创店,研学团队正静待茶史讲解;不远处的英九庄园,游客专程驱车而来,点上一杯下午茶,在北江畔品味茶香与悠闲;横石塘镇积庆里红茶谷里,游客头戴斗笠体验采茶乐趣,欢声笑语伴着茶香漫溢山间。

红旗茶厂变身“网红”打卡点。曾亮超 摄

这些茶园里的热闹景象,是英德市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英德市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锚定全国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结合清远“五大百亿”农业产业战略,充分发挥农业与自然资源优势,深耕“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文章,助力村民变富、村庄变美、县域变强。2024年,英德荣获“中国十大茶旅目的地”,跻身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百强,全年接待游客413.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3.74亿元,同比增长21.41%。

红茶文化是英德“金字招牌”,如何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

红旗茶厂建于1958年,曾是国家红碎茶标准制定者,如今成功转型为文旅融合新地标。斑驳厂房内,一边是运转中的红茶生产线,一边已变身为茶文化展厅与体验工坊。游客挽袖体验揉捻、发酵等制茶工艺,研学团队在“红旗大讲堂”聆听茶史,新式茶饮在文创区飘香。

“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推介英德红茶文化。”红旗茶厂文创中心主理人吴琳介绍,从最初的第一家奶茶店起步,到丰富业态举办草地音乐节,再到开发“国潮”系列红茶饮品,都在持续运营中吸引年轻群体,成功推动工业遗产焕发新生。

英德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正统筹整合18.16万亩茶园资源,将全市7大茶叶基地串联,打造集观光、体验、茶宴、度假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2024年全市茶旅融合体验游占游客总量比例高达38%。

在九龙镇英西峰林旁,清远广九食品公司的研学基地“豆工坊”内,研学团的游客们正兴致勃勃地体验碎豆、磨浆、制作豆腐的乐趣。“发展研学是为了将豆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进一步打响九龙豆腐的品牌知名度。”公司总经理翁石罗介绍,2024年“豆工坊”接待游客超7万人次。

英德市九龙镇以“豆文化”发展研学产业

发展研学产业是英德深化农文旅融合的有力探索,围绕打造“省级研学标杆城市”,英德构建“1+4+6+N”工作体系,深挖茶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邀请清远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文教智谷清远园区,成立研学旅行产业学院,建成各级研学基(营)地30家,精心推出“茶香英德之旅、绿美英德之旅、溶洞探秘之旅、文化寻根之旅、农耕文化之旅、技艺研习之旅”6条精品研学线路及配套课程。2024年,吸引来自本地及大湾区游客33.54万人次参与研学,带动消费约4297万元。

产业发展的落脚点是富民兴村,人民群众的腰包鼓了,乡村兴旺了,说明产业发展的路子就走对了。

横石塘镇龙华村的葡萄园迎来丰收,吸引众多游客采摘。“这是我们村发展的‘观光+采摘+研学’田园综合体。”村党总支书记刘子科介绍,龙华村利用村集体土地种植50亩夏黑、浪漫红颜等中高端葡萄品种,带动超30人就业,为村民年创收超50万元。

龙华村发展葡萄种植项目

“我和妻子都在葡萄园工作,感谢村委会帮我们找到这份工作。”龙华村围子村小组村民谢晋双感激地说道,他的妻子患有重症,每周需要治疗2次,村里考虑到他的困难,聘请他到葡萄园做管理员,同时安排他的妻子在园内工作,缓解他的家庭经济压力。

在英德,越来越多村民像谢晋双一样实现“家门口”就业。英红镇红旗80%以上的员工是本地人,茶厂的茶艺师江燕玲谈到“骑电动车5分钟就到公司,下班还能照顾家里。茶厂越来越红火,日子也越过越兴旺”;横石塘镇工村社区的刁阿姨在民宿“八亩晴川”工作,“离家近,方便照顾孙女,工作也不复杂。”像她这样的本地员工,月收入在3000-4000元……这得益于当地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依托“2+2+N”农业富民产业,大力发展果园采摘、茶园观光、特色民宿等农旅融合项目,不断促进农文旅产业有机融合,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严俊伟 通讯员 英宣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