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五届儿童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研讨会在深圳举办。本次活动以“专业蓄能·合力破局·守护孩子”为主题,旨在推动中国未成年人性健康教育的发展。

研讨会上回顾了2015年到2025年,从中国儿童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家胡萍老师创建善解童贞品牌开始,整个团队扎根中国本土实践,以孩子的生命发展规律为核心依据,用专业严谨的治学态度,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儿童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体系。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龙迪教授进行主题分享。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龙迪教授在《疗愈与转化:儿童遭受性侵之后》的主题分享中,强调儿童遭受性侵后的疗愈转化,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非常专业的工作。儿童性侵犯本质是一种心理伤害,是在不平等、不平衡的权力关系中发生的。很多侵犯者可能是儿童熟悉、信任的人,甚至可能就是家人,往往有隐秘性,不易发现。家长要给予安全感,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建立信任、安全、可控且平等的人际关系脉络。要相信创伤是有修复希望的!整个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等的共同努力。
龙迪教授强调,通过正念生活启动自我疗愈的力量。把心带回到身体,觉察呼吸和身体,清楚地觉察当下发生的一切,通过正念生活安住当下,浇灌内心和平喜悦的种子,帮助创伤和痛苦转化疗愈。
善解童贞学术总监巫喜玲在《性的同一性发展》主题分享中提到,性的同一性发展是每个人一生都要经历的过程,但是这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仍然被很多人忽视和回避了。孩子的性别认知、生命历程、道德伦理建构、两性情感与责任都跟性的同一性发展密切相关。成年人要帮助孩子从幼年开始,朝着接纳、认同和管理自己的“性”的方向发展,和谐的性同一性帮助个体获得幸福感。
很多人会误认为青春期孩子喜欢同性就是确定为同性恋,这样的认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善解童贞培训总监罗映琳在《青春期的同性亲密阶段》主题分享中,指出一部分孩子在青春期对自己的性取向有探索、思考,有喜欢同性的情感,但并不等于这些孩子最终确定了自己的性取向为同性恋。有的孩子结束这个阶段后,就与异性发展亲密关系了。在研究对比国内外青春期发展的科学研究后,善解童贞理论把青春期孩子这个现象命名为“青春期的同性亲密阶段”。这是基于尊重青春期孩子生命发展特点的独特解读,引领大众放下焦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青春期孩子的情感发展。
作为研讨会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圆桌论坛上,亲职帮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郭俞杉、北京新职业技能培训产业联盟主席胡锦澜、北京芭小教育校长刘江艳、惠州市家庭教育协会会长刘真真和深圳市善解童贞青少年成长关爱中心总干事王丹玲5位嘉宾,围绕“新时代,性健康教育如何破局?”各抒己见,共同交流了家庭教育系统中缺失性健康教育的现状,并积极探讨如何弥补缺失,让科学专业的性健康教育进入更多的社区和学校,更好地支持孩子的生命成长。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高原 审读 伊诺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万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