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北33年老店明香酒家歇业,市场变化令传统酒楼陷困局,餐饮老字号如何转型突围?

深圳特区报记者 许依妍
09-25 07:5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一则消息在爱好美食的深圳人社交圈里掀起波澜:华强北的老牌食府明香酒家正式歇业,结束了长达33年的营业历程。传统酒楼告别市民生活的背后,藏着些许唏嘘,也孕育着新餐饮破局的生机。

近日,华强北33年老店明香酒家正式歇业。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摄

歇业 时代变化 顺势而为

在人流涌动的周末,记者来到华强北,赛格广场旁的明香酒家已立起围挡,贴上施工公告。

旁边烟酒小店店主感慨:“不管生意怎么样,它在这里三十多年了,算是个地标。开门营业的时候,大门口人流不断,现在歇业了,立马让这一片地方冷清了不少。”

几经辗转,记者联系到明香酒家经营者林建利。他最初在华强北经营小超市,后来开起了餐厅,取名“明香海鲜餐厅”,主打粤菜和潮汕菜,海鲜价格亲民。那时华强北几乎没有像样的海鲜餐厅,所以餐厅很快人气爆棚。

1992年明香酒家在华强北开业之际,电子产业刚刚兴起,商圈活力渐显。把握时代脉搏的明香酒家先后获得“深圳老字号”“全国餐饮五星金牌企业”等称号。

在附近创业开公司的李先生回忆:“我在华强北打拼这些年,公司年会、客户招待宴基本都在明香。这里的菜品,都藏着我的奋斗回忆。”然而近几年,餐饮行业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林建利向记者坦言,租金上涨、人力成本攀升,加上年轻消费者的就餐习惯逐渐转向外卖与网红餐厅,传统大型粤菜酒楼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这也算是时代变化的结果,我们只能顺势而为。”

挑战 “红海”市场 需求多元

明香酒家的歇业引人关注。有市民在社交媒体写道:“明香是华强北的美食地标,有我青春的味道。”也有人回忆:“小时候考得好,爸妈就带我去吃盐焗虾。现在酒楼没了,童年的满足感也封存在记忆里了。”

中国烹饪协会餐饮服务专业委员会主席、深圳市烹饪协会会长刘永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一些老牌餐饮企业陷入困境,这一现象背后是多重结构性问题叠加的结果。“首先是市场环境和消费习惯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老字号伴随深圳发展迅速成长,但如今餐饮市场早已从“蓝海”转向“红海”,传统大而全的酒楼难以为继。年轻一代追求新鲜感和社交体验,老字号在菜品和氛围上往往难以满足他们的偏好。

在成本方面,大型酒楼普遍面临租金、人力、原材料等方面的压力。“粤式酒楼依赖手工点心和功夫菜,原材料种类复杂,既难以降低人工,也无法通过规模化供应链来压缩成本。”刘永忠说,品牌老化和管理守旧也是问题所在。“一些老字号容易被贴上‘老气’‘昂贵’的标签,年轻客群自然流失。同时,不少餐饮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二代接班和技艺传承问题突出,缺乏职业经理人制度,导致决策效率低下。”

突围 坚守品质 创新转型

周末用餐时段,记者在深圳走访发现,部分转型中的老牌餐饮经营态势良好。福田春满园里,不少食客正品尝融入川湘风味的粤菜;数公里外的南山胜记,招牌啫啫煲与创新海鲜菜品前也围坐着不少顾客。

“老字号要突围,就必须在坚守品质的同时,推动产品创新、数字化转型和品牌年轻化。”刘永忠说。

他举例,深圳的一些老牌餐饮正在尝试变革,比如潮江春推出轻奢副线“春江潮”,佳宁娜开设“顺意顺德菜”副线精准适配客群,主打地道顺德菜,人均百元左右。芙蓉楼、春满园、胜记等也在菜品融合上不断调整。“这些探索说明,老字号不是没有机会,关键是要找到适应市场的新方式。”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杨渝嘉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许依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