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号
胡瀞云,拉赫玛尼诺夫的完美诠释者

胡瀞云在演奏中(Taklit.net)

6月18日晚,“乐见拉赫玛尼诺夫·胡瀞云钢琴独奏音乐会”在深圳音乐厅举行。

胡瀞云的钢琴演奏,以涉猎广阔、风格多样、富有个性著称。近年我有幸在不同场合听过她三次,涉及巴赫、李斯特、肖邦、舒伯特、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伟大作品,觉得她对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有独到见解,表达尤好。昨晚她在深圳音乐厅小剧场演奏的拉氏作品专场音乐会,大大强化了我的这一观感。

今年是拉赫玛尼诺夫诞辰150周年和逝世80周年之双重“大年”,音乐会主打其作品乃题中应有之意。但拉式协奏曲虽早已是音乐会常客,而其大量钢琴独奏作品在国内舞台却仍鲜少问津。胡瀞云远涉重洋从美国赶来巡演,昨晚在深圳举办“乐见拉赫玛尼诺夫·胡瀞云钢琴独奏音乐会”,可谓恰逢其时,是重要的填补,也是乐迷幸事。

昨晚的开场曲是《升c小调前奏曲》(Op.3,No.2),拉氏最引人入胜的钢琴作品之一。胡瀞云着一袭红色连衣裙款款上台,落座后冥思良久,中低音区三个下行八度随即沉重响起。触键前酝酿的情绪,此刻已化作略含戏剧性的音乐悲凉。悲凉也正是拉氏诸多作品中最具审美价值的元素。不久,一连串的三连音带来欲罢不能的冲动,直至那些由一组和声丰富的强音构成的高潮,最后终止于极弱。

我看过此曲的乐谱,在长达十多个小节中,这组强音的右手无一例外地都要同时触弹四个琴键,且要抵达四个f的最强音,殊属不易。胡瀞云的表现堪称完美,不仅触键精准均衡,且力敌千钧而不失灵动。我也听过其他演奏家演奏此曲,但却从未像胡瀞云这样演奏得如此汹涌跌宕,激动人心。

昨晚的其他作品也表明,胡瀞云善于将几分钟的小作品,演奏得层次丰富,更具音乐美感。这不仅依赖好的技术和长期积累,更缘于对作品的充分研究和深刻理解,以及演奏时的全情投入。不由想起去年她在南山文体中心那场音乐会,她演奏李斯特改编的钢琴版舒伯特《小夜曲》时的大汗淋漓。这样一首看似简单的钢琴小品,在她的指下却意蕴深远,暗含张力。


谢幕和返场(辜晓进 手机拍摄)

听完昨晚这场音乐会,还加深了这样一种印象:胡瀞云显然是那种掌握了用力秘诀并能巧妙配合踏板的钢琴演奏家。在需要力度的段落,她总能做到四两拨千斤,于不动声色中“力拔山兮气盖世”,并无夸张肢体动作。这在上半场的《g小调前奏曲》(Op.23,No.5)中也有出色表现,那种器宇轩昂和磅礴气势,很难想象是出自一弱小女子之手。某乐句结束后的踏板长久停留,颇有余音绕梁、不绝如缕之感。而《G大调前奏曲》(Op.32,No.5)中由弱奏表达出的细腻微妙,也尽显音乐魅力。

这就不能不提胡瀞云的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师学渊源了。出生于台北的她,在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完成学士和硕士学业期间,师从被称为“俄罗斯钢琴女皇”的奥克萨娜·雅布隆斯卡娅。雅布隆斯卡娅曾来深圳音乐厅演奏过,那种钢琴家中少见的狂放,在胡瀞云身上也有迹可循。胡瀞云后又专赴克利夫兰音乐学院,师从俄罗斯学派的另一代表大师谢尔盖·巴巴扬,获演奏家博士文凭。血液里流淌的张扬个性,可能也助力她获得了鲁宾斯坦国际钢琴大赛最高奖和最具观众人气奖。她现在美国费城的天普大学任教。

下半场是拉氏的九首《音画练习曲》(Op.39),这是作曲家在完成三部协奏曲之后中年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两套《音画练习曲》中的一套。这套作品画面感强,风格鲜明,令人联想到墨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也给了胡瀞云更多表现空间。她也显得较上半场更加放松和自由,速度的把握也更体现其个人偏好。

可能是整场音乐会已经比较炫技,所以加演环节并没走同样是拉氏改编的《野蜂飞舞》等“俗套”,而是选择了一首略带爵士味道的较为现代的作品——美国钢琴家厄尔·怀尔德改编的格什温的《我把握住了节奏》(I Got Rhythm)。而格什温也是俄裔,音乐会的俄罗斯基调并未改变。

音乐会后,她带来拉赫玛尼诺夫和肖邦各一个专辑,现场签售。音乐厅四楼的CD售卖和签售点都排起了长队。

美籍华裔钢琴家胡瀞云(来自她个人网站)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