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杂记 | 致敬帕米尔高原的筑路英雄

曾海荣
2019-11-07 15:18
摘要

可歌可泣的中巴两国筑路英雄

        今年,我七十有三。年轻时,曾服役于“踏遍青山人未老”的铀矿地质部队,为祖国的“两弹一星”奉献过绵薄之力。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300万平方公里澎湃”的祖国壮美山河里,南,我曾在碧波万顷的南海中荡漾;北,我曾在冰封的黑龙江驰骋;东,我曾在霓虹闪烁的上海闹市中漫步;唯独西,止步在茫茫戈壁的低窝铺,无法在莽莽昆仑倚天抽剑,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2019年10月,深圳市老科协组织精准扶贫援疆万里行活动,我有幸参与,登上“深喀号·读特援疆旅游专列”,领略了西域的风土人情;感受了帕米尔高原的伟岸险峻。却让我这自认为“踏遍群山”的老兵目瞪口呆!汽车驶离喀什沿314国道一路南行,一过红山口,眼前的翠绿立刻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寸草不生的悬崖,呲牙咧嘴的峭壁。许多路段,汽车不得不在隧道中穿行,在高架桥上蜿蜒。随着汽车爬升,头皮开始发麻,我拿出氧气袋缓缓吸着。车窗外百米高处的崖壁上,悬挂着连绵数里的卵石层,细沙裹着大小不等的卵石,稍有震动,随时都有倾泻而下的可能。对地质略知皮毛的我明白:印度次大陆板块向北挤压亚欧板块,隆起了喜马拉雅、喀拉昆仑和昆仑山脉,过去的古河床变成如今的卵石层,岩石破碎松散,极不稳定,塌方可随时发生,想到这里,我冷汗渗衣!

山势险,自然筑路险。

        据资料记载:中巴公路(中国—巴基斯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跨境道路,最低海拔460米,最高4733米。它穿越喜马拉雅、喀拉昆仑、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四大山脉,全长1032公里。该路地质情况极为复杂,雪崩、落石、塌方、积雪、积冰、地震、山体滑坡等灾害时常发生,因此有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

        从1966年始,奋战在这个死亡之海的筑路大军,是从新疆军区和新疆建设兵团抽调的万名年轻战士。施工初期连最基本的人力工具都缺乏,没有撬杠,就用绳拉; 没有震动器,就钢钎捣实;推土机缺乏,用肩挑背扛;一月半月难吃上一顿蔬菜,饮用水从一、二十公里外拉,照样挥汗如雨,浴血奋战。有一次,由于山陡石松,路基松动,推土机慢慢倾斜,驾驶员死握操纵杆竭力保持平衡,直到最后一刻无法挽回才跳出驾驶室,推土机掉进百米悬崖,摔成烂铁一堆。1976年一次大塌方,二十多名战士瞬间埋在其中,无一生还。类似各种大小险情几乎每天都能遇到。据统计,中巴国际公路全长1032公里,有700多位英烈献身于此,平均每1.5公里长眠一位值得人们永远铭记的英雄。英灵永驻天宇,奇功长留人间。

生活难,自然筑路难。

        我们一路前行,中午,高山补给站给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八菜一汤的食材全都是从遥远的喀什提供,这些也是该站职工专为我们准备,平时难得一见的佳肴。吃着鲜美的胡萝卜羊肉汤,嚼着永远都煮不熟的夹生饭(高海拔,低气压),心里突然想起修筑中巴公路的英雄们……

        我感叹帕米尔高原百丈悬崖的险!感叹世界屋脊千里冰封的冷!感叹高山之巅缺氧的难!感叹中巴两国筑路英雄为祖国、为人类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敬礼!帕米尔高原的筑路英雄!


照片及资料由张仁理提供

编辑 思凡

(作者:曾海荣)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