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们共同的家园,城市治理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
单靠政府部门“挑大梁”可不够,街坊邻里的守望、志愿团队的奔走、企业园区的助力,都是关键力量。
而宝安早就看透了这点,玩起了治理“新花样”:
——社区和园区组起“共治搭子”,遇事搭把手,难题不愁解;
——文明观察团揣着“金点子”进社区,专治各种“城市小毛病”;
更妙的是用创新机制给志愿者“加buff”,居民参与热情蹭蹭涨。
如今的宝安,越来越多“热心肠”加入治理队伍,市民群众手拉手共同扮靓城市家园。
社区联手三大园区组建“共治队伍”
企业园区深深扎根在城市肌理中,本就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
有些治理难题喜欢“躲”进园区,如“乱堆放”现象等。要破解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激活园区责任主体的积极性,让“管好自家事、扫净门前地”成为本能。
近日,在宝安石岩创新谷广场,原本杂乱摆满了电动车的人行道经过“共治队伍”整治后,人行道的电单车停放规范有序、人行空间也有了保障。
这支队伍便是塘头社区通过创新治理模式,携手创维园区、领亚美生智慧绿谷、中运泰科技工业园三大重点园区共同组建起的一支常态化的“共治队伍”。
一周来,这支“共治队伍”每日聚焦重点路段周边区域,在早间交通高峰时段,即7:30-9:30的时间内开展固定巡查,并在其他时段进行不定时巡查,与社区工作人员协同整治“六乱一超”等市容顽疾,将园区主体责任切实融入日常治理环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相关区域的环境秩序已得到有效改善。
以这三个园区为试点,塘头社区计划逐步将“共治队伍”机制推广至整个辖区,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每周选取“小切口”问题进行专项整治,提升治理精度;通过整治前后对比照片、公布整改清单等可视化方式,让环境改善成效清晰可见,切实增强居民商户获得感与认同感,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实现环境秩序的长效优化。
整治前
整治后
人大代表走进社区来支招
在宝安,人大代表当起“城市体检员”,走街串巷找出改进方法。
近日,由宝安区文明办联合区委组织部、区人大办、区政协办共同组建的“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整治行动·文明观察团”走进福永、福海街道,观察城市、记录变化、建言献策,推动城市环境秩序向好向新。
在宝安大道与桥和路交汇处十字路口及地铁11号线桥头站,福海人大代表们实地查看交通秩序整治情况。其中,桥头、稔田社区通过设置停放区域、安排工作人员定点巡查劝导、智能喇叭循环宣传、释放空地作为临时停车场等方式优化地铁出入口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秩序,取得了较好成效。
随后,调研组前往福海街道翰宇园调研电动车入园入企集中管理工作。园区通过规划专门停放区域并划设清晰标线、配备充电设施、安排安保人员定期巡查引导规范停放、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等措施,有效保障了园区内电动车停放、使用的安全有序。
经过走访调研,调研组还发现大多数住宅小区周边亦存在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外围道路的情况,提出了一些“金点子”,如建议住建部门牵头统筹,组织目前现存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处充分挖掘小区内的可利用土地空间,增设电动自行车停车位,让住户有位可停;呼吁规资部门在新审批住宅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时,除了要求评估机动车的需求及最低配置比例,还要求开发商同步评估电动自行车停放需求,并落实作出最低配置比例,从源头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等。
这些建议为宝安区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供了宝贵的基层视角与民意参考,也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注入活力与动能。福海街道人大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协同发力,为辖区群众营造安全、有序、畅通的出行环境。”
创新机制鼓励更多市民“奉献一小时”
城市治理固然少不了街坊邻里的参与。那么,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宝安通过积分制发力,以“服务换资源”让基层治理更有活力。
“您好,电动车请停到划线区域内,谢谢您的配合!”上午8点,沙二社区沙蚝地铁站A出口,“奉献一小时”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顺梅姐正耐心引导居民规范停车。
在宝安团区委指导下,沙井街道团工委联合沙二社区党委共同成立“奉献一小时”志愿服务队,旨在通过创新机制激活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活力。
目前,这支由74名居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依托“志愿积分兑换库”机制,近段时间新吸纳59名志愿者,累计开展交通劝导、非机动车停放秩序维护等治理活动653场次。
“以前社区搞治理,常遇到‘叫不来、留不住’的情况。”项目负责人坦言,过去居民对社区事务参与热情不高,交通劝导、环境维护等工作多依赖少数熟面孔,而瑜伽课、书法课、暑期托管等热门活动名额又常被“秒杀”,资源分配难达预期,社区共建共享氛围不够浓厚,治理力量存在明显缺口。
如何打破这一局面?据悉,沙二社区经过调研,将居民关注度高的资源与志愿服务挂钩,推出“志愿积分兑换库”,用实实在在的激励让居民感受到“付出有回报”。
今年6月以来,沙二社区把瑜伽课程、书法课堂、暑期托育等居民青睐的活动资源纳入“志愿积分兑换库”,明确志愿服务时数与资源获取的对应关系:参与交通劝导、非机动车停放秩序维护等社区环境提升治理活动1小时可积1分,积累到一定分数就能兑换相应活动名额或专属时段。
“这机制挺好,我参与交通劝导攒了积分,给孩子换到了暑期托管名额,自己也能去上瑜伽课,一举两得。”居民杨女士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这些志愿者的加入有效充实了社区治理力量,交通拥堵、非机动车乱停放等问题得到缓解,沙蚝地铁站、蚝乡路口、沙井西站三个重点点位的交通秩序明显改善,居民出行体验持续优化。
“我们要让‘奉献一小时’的热情持续下去。”项目负责人表示,社区将进一步完善“志愿积分兑换库”。除了现有的瑜伽、书法、托管等资源,还计划与辖区暖心商户互联共建,提供更多暖心服务和商品,为志愿者提供丰富且触手可及的兑换选择。
此外,社区正为74名志愿者建立服务档案,记录服务时长和表现,定期开展“优秀志愿者”评选,用精神激励加物质回馈的方式,让更多居民愿意走进志愿服务队伍,共同为社区治理添砖加瓦。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