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公益微电影《翼起飞》发布,见证孤残儿童的追梦力量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李吉莹 通讯员 彭凯 文/图
11-16 21:4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以爱为翼,向光而行!

11月15日,“宝安慈善文化创益空间”启用仪式在深圳宝安区养老院举办。同期,备受关注的由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出品,宝安区慈善会支持拍摄,深圳海岸明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拍摄制作的公益微电影《翼起飞》正式发布。

据介绍,公益微电影《翼起飞》以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一群重度残疾的孤残儿童特殊群体为原型,反映他们在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爱心团体及人士的帮扶支持下,身残志坚、勇往直前、向阳而生、向美而行,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努力谱写青春乐章、刻画生命痕迹。通过影片,让他们的励志故事得到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激励更多人在逐梦路上奋勇前行。

片名“翼起飞”寓意:“翼”象征梦想之翼,福利中心的孤残儿童虽历经风雨,身有残缺,却心怀梦想;“翼”谐音“艺”,象征艺术之翼,是福利中心孤残儿童以刻瓷、绘画等艺术形式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翼起飞”更凝聚着“一起飞”的美好愿景,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坚定信念下,全体儿童福利工作者用爱心托举起守护之翼,为更多的孤残儿童插上飞翔的翅膀,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光芒。

影片聚焦三位重度残疾孤残儿童特殊群体的真实成长历程,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命运的重重磨难时,如何以艺术为翼,勇敢地追逐梦想,实现自我价值。

原型真实,于细微处见励志赞歌

《翼起飞》并非虚构的童话,而是一部基于真实人物和事件改编的生命史诗。影片的核心人物是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的三位青年创作者——新戈、松亮、龙雨。他们身负重度残疾(肢体一级残疾),却凭借惊世骇俗的意志力与对艺术近乎殉道般的热爱,在刻瓷与绘画的方寸天地间,劈开了人生的枷锁,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创造者”的壮丽蜕变。

新戈,因重度烧伤失去十指,用残指紧握刻刀,近十年钻研非遗刻瓷,创作300余幅作品,其刀法已能完美呈现人物神韵与山水意境。

松亮,先天性脑瘫导致全身仅右手手指能有限活动,她以画笔为矛,平均耗时一个月绘制一幅人物肖像,画中女性“沉静与炽热并存”的眼神是其精神世界的真实投射。

龙雨,同样受困于脑瘫,却在轮椅上开辟广阔的艺术宇宙,累计创作刻瓷、绘画、手工编织等作品500余件,在不同艺术形式间自由翱翔。

此外,除个别角色由专业演员扮演外,其他参演人员中绝大多数都是福利中心的工作者,真实还原了福利中心日常工作情景。

深度立意,摒弃煽情聚焦灵魂

据出品方介绍,电影《翼起飞》的核心创作理念是“摒弃宏大叙事,极致聚焦个体”。影片自今年4月开机以来,历经数月精心拍摄与制作,将镜头深深探入三位主角的内心世界,忠实记录下他们在一次次突破生理缺陷、意志力极限中的挣扎、迷茫、坚持与狂喜。

“我们不想消费苦难,只想真诚地讲述三个灵魂如何用艺术作为武器,对抗命运重力的真实故事。”影片导演刘中军表示,“翼”既是他们渴望飞翔的梦想之翼,也是“艺术”赋予他们的力量之翼,更谐音“一起飞”,象征着在社会关爱下共同成长的温暖承诺。

多维价值,超越电影的深层意义

《翼起飞》的制作完成,其意义远超一部电影本身。它填补了国内影视创作上罕见聚焦重度孤残青少年特殊群体追求艺术道路奋斗史的空白,有力改变公众对该群体“被动受助”的刻板印象,展现其作为“创造者”和“生活勇者”的丰满形象。同时,影片也是一堂生命教育课。三位主角面对极端困境所迸发出的惊人能量,足以触动每一位观众反思自身,汲取“如果他们能做到,我有什么理由放弃?”的精神力量。此外,影片深刻展现了非遗技艺(刻瓷)的艺术魅力与疗愈力量。

宝安区慈善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把《翼起飞》作为慈善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与创益空间的实体平台形成联动,组织专场放映、主创见面会,并探索开发与电影联动的公益项目,引导公众从“观看-感动”到“理解-参与”,形成可持续的公益闭环。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郑蔚珩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李吉莹 通讯员 彭凯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