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常被认为是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但“海洋基因”同样持续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海洋文化从哪里、在何时起源?中国人何时从何地开始靠近海洋、利用海洋来谋生?
8月30日,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第十七期讲座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研究员孙国平带来一场题为《潮起东南——从河姆渡到井头山考古解读“中国海洋文化”之源》的精彩分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海洋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为让“探源”走进社区,本次讲座在宝安1990、新安街道新乐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福永街道白石厦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行了同步直播,总、分会场共吸引230余位市民现场参与。当天,讲座还吸引逾3.6万人次在线观看。今年以来,宝安讲坛持续吸引了来自广州、中山以及国际友人专程前来现场聆听讲座,辐射人群持续扩大。
古宁波湾的史前“摇篮”
“考古发现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底色。”孙国平首先从地理环境切入。他指出,中国1.8万公里的漫长海岸线,如一条珍珠项链串联起众多海湾。从杭州湾到深圳大亚湾,这些海湾不仅是现代经济文化的繁荣之地,更是远古先民繁衍生息的“天然家园”。尤其宁波所在的宁绍平原,北纬30度线横穿而过,集海洋、溪流、山地、平原等多元地貌于一体,成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天然实验室”。
讲座中,孙国平系统梳理了浙江史前文化的发展脉络:“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彻底改写了人们对南方史前社会的认知。”1973年,姚江边的水利工程意外揭开了这一距今7000年文明的面纱。讲座现场展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令人惊叹——这种架空的房屋结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一脉相承,至今仍在南方部分农村可见。遗址中出土的“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其精美的纹饰与复杂的象征意义,表明7000年前的沿海先民已出现社会分化,迈向早期文明阶段。
2004年发掘的田螺山遗址,作为河姆渡文化的“姊妹篇”,因特殊的埋藏环境,完整保存了7000年前的有机质遗存。“这些文物能够保存,得益于宁波平原的低海拔和高地下水位形成的密封埋藏环境。”孙国平认为,福建、广东沿海很可能也有类似状态的遗址,期待未来通过新技术手段发现这些深埋地下的历史宝藏。
深埋淤泥的“蓝色之源”
讲座的高潮部分是关于井头山遗址的发现。2013年,在田螺山遗址发掘期间,一位放羊老人注意到被台风洪水冲出的奇异贝壳,主动将采集的标本送到考古队。“我干了2、30年考古,从来没有在浙江发现过贝壳和陶片在一起的遗物,所以马上说这个遗址的线索特别重要,一定要像‘破案’一样把它找到!”孙国平回忆道。
井头山遗址的出土物堪称“史前海洋生活百科全书”:保存完好的木碗、船桨、编织物甚至漆器,以及大量海洋生物遗存,包括牡蛎、泥蚶、蛏子和各种海鱼骨骼,甚至还有河豚鱼骨——让人惊叹于古人的“食鲜智慧”。“这些发现证明,早在八千多年前,沿海先民就已形成‘以海为生、向海而兴’的生存方式。”孙国平强调。
经测定,井头山遗址最早年代达距今8500年,是长三角地区首个海岸贝丘遗址,也是中国沿海地区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贝丘遗址。2021年,该遗址毫无悬念地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讲座尾声,孙国平提出了对中国海洋文化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与地中海孕育的西方海洋文化不同,中国海洋文化始终与农耕文明紧密相连,呈现“边缘而不边缘”的特征。“尽管海洋渔业和海岸采集经济的规模和重要性与农业经济不可同日而语,但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角度来看,史前海洋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颇有特色的海洋文明,同样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孙国平表示。
创新考古讲座体验
“河姆渡文化和北方同时期文化是否存在交流?”“中国的海洋文明和西方海洋文明有什么不同?”互动环节中,现场和线上观看直播的观众都获得了提问机会,他们围绕河姆渡文化、井头山遗址的发掘细节、海洋文化的现代意义等话题踊跃提问,专家一一耐心解答,在互动中深化了大家对考古知识的理解。
提问观众还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由孙国平签名的《中国考古百问》。这本书既是对他们积极参与的肯定,也为他们进一步探索考古世界提供了权威指引,让这场文化讲座的影响在互动与分享中得以延伸。
此次讲座不仅内容丰富、见解深刻,在传播形式与互动体验上也颇具创新。讲座结束后,40 余位市民与中小学生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非遗共创创客团队的指导下,亲手体验非遗拓印技艺,在指尖与历史的触碰中,解码河姆渡文化骨耜背后的稻作文明密码,感受先民的科技智慧萌芽。
“今天我站在深圳宝安、站在南海边,来讲述中国海洋文化的源头,我感觉十分有意义。”讲座最后,孙国平用“深圳宝地、安宁祥和,南粤明珠、闪耀世界”十六个字寄语宝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是宝安公共文化品牌高质量发展行动的重要活动内容,也是宝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活动之一。本次讲座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主办,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承办。
作为宝安文化传承创新的标杆项目,宝安讲坛以考古知识普及、历史记忆唤醒、文化认同培育为核心,历经四年深耕,不仅打造出宝安文化新名片,更成为公众认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课堂”。
(受访方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