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下午,宝安1990小剧场内座无虚席,200余名市民共同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2025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首期讲座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带来《玉耀长江:石家河城址与玉器》专题讲座,以翔实的考古成果与生动解读,揭开长江流域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纱,带领观众探寻长江流域独特的文化基因。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是宝安公共文化品牌高质量发展行动的重要活动内容,也是宝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活动之一。本次讲座由宝安区委宣传部、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承办。今年,宝安讲坛计划开展4期讲座,邀请国内学界“大咖”齐聚宝安,聚焦石家河、仰韶、石峁、井头山等遗址开展讲座。
2025年首讲走进“史前CBD”
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是长江中游地区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城址群。这座距今5900-3800年的历史遗址,以宏大城防体系、精湛玉器工艺和独特祭祀传统,有力印证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
讲座上,曾数次以“国宝守护人”和“考古代言人”身份亮相多档节目、被誉为“网红馆长”的方勤,向宝安讲坛的观众描绘了石家河古城的宏伟景象:环绕核心城址的17座卫星城,总面积近350万平方米,它们以“众星拱月”之势分布,构成了长江中游地区最早的城市群落,为探究长江中游在中华文明早期进程中的关键地位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证。
方勤指出,最新考古发现确认的石家河古城东、北城墙宽80米至100米,可应对南方雨水多的防护需求,其水利系统包括护城河、堤坝、小型水库、灌溉系统等,这些新发现均反映了距今5000年的长江流域先民对于水资源的管控与利用,是长江水利文明发展高度的体现。
石家河出土的玉器尤为引人注目,包括龙、凤、人、神像、玉璧、虎、蝉等等造型,普遍使用了圆雕、透雕、减地阳刻工艺、浅浮雕线刻工艺,类型丰富,形态优美。
方勤以玉器为例,将石家河遗址的发现置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宏大叙事中:“玉神人头像”的纵目獠牙造型,与良渚神徽、三星堆青铜面具遥相呼应;“C”字形龙则与红山文化、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器造型相似。这些都成为研究史前文明交流的重要物证。
记者注意到,讲座还吸引了外籍友人参与。来自加拿大的外国友人Claude是位历史爱好者,他不时拿出手机拍摄文物照片,并查询相关考古术语。“这个字应该是读‘钺(yue)’,我昨天刚去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上个月去了景德镇了解瓷器,这次讲座为我打开了湖北考古的‘新世界’。”Claude说。
探源工程的湾区“第一课堂”
“作为深港文化之根的宝安,历史悠久,下角山遗址与石家河等众多遗址一道,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灿烂辉煌!”方勤在讲座上,寄语宝安讲坛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书写更加华彩的篇章。
自2022年首创以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已汇聚14位国内考古“大家”,持续输出前沿考古成果与高质量学术内容,成为公众系统认知文明起源的湾区“灯塔”。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4期)首席专家王巍所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是国内第一个以‘探源工程’为主题的讲座,足见宝安对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视。”
手工体验活动后合影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迈入2025年,宝安讲坛升级“讲座+展览+工坊”的创新模式,将晦涩的考古术语转化为可听、可看、可触的体验,打破学术与大众的认知壁垒,让探源工程更好走向“全民共享”;同时,整合高校、文博机构等多方资源,增强活动专业性与落地性的同时,推动跨领域文化协作。
讲座当天,引进自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寻迹华夏——中华文明溯源图片展”同步开展,十余个主要考古遗址的二百余件文物图像,系统展现中华文明从起源、形成到早期发展的历史脉络。
配套开展的“探秘石家河:中华文明之源的陶玉之旅”上,来自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老师,与市民一起复刻4000年前的陶塑“手办”,以及石家河文化中精美的玉器造型。
来自蛇口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老师王丹丹,带着学生在宝安1990观展、听讲座、做手工,待了一整个下午,“在学校里,孩子们尽管也有语文课,但他们的教学环境主要是英文,很少能有这样历史底蕴浓厚、形式丰富立体的活动,与学校倡导并践行的跨学科教育理念不谋而合。”王丹丹说。
体验石家河陶玉制作
此外,活动还吸引多位香港学子踊跃参与,他们与深圳学子共同完成手作体验,在文化互动中深化深港青少年交流,生动诠释了大湾区教育合作的新图景。
作为宝安文化传承创新的标杆项目,宝安讲坛以考古知识普及、历史记忆唤醒、文化认同培育为核心,历经四年深耕,不仅打造出宝安文化新名片,更成为公众认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课堂”,有效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感,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大湾区的创新发展提供鲜活范本。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