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文化点灯”:在观澜古墟生根发芽——体验龙华公益教育力量
晶报记者 白念平 摄影 “文化点灯”项目团队/供图
04-22 07:33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如果,两个月前问:天上会不会掉馅饼?有没有免费的午餐?李瑞鹏肯定不假思索地回答:不会!没有!但,只在一个多月后,他的答案变了。而这只是因为,他参加了龙华区一项公益活动:文化点灯。

4月20日,“文化点灯”第五节课“学会表达”如期在观澜古墟龙华艺廊开课。早上7点半,已有近10名学员来到学堂,他们约定好当天要提早些到,再次彩排课前展示作业。“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长了?还是得删减几个字”“要等一两秒再起动作,动作幅度再大一些”,现场,学员们你一言我一语,逐字逐句对文案进行打磨,抠动作抠细节。

“动动手、动动脚,跟着我们一起来做运动……”随着音乐声响起,台上,李瑞鹏带领小组学员们齐刷刷跳起健身操,台下,学员观众们也纷纷站起身来扭动身体。紧接着,学员们一一进行自我介绍,合唱歌曲。

“谁能想到,这些你今天看起来自信从容的学员,两个月前面对人多的场合,还一句话也说不出呢。”范红利感慨地说。

▲课堂上,学员们争先恐后参与课堂互动。

有“松弛感”的公益课堂

范红利,“文化点灯”项目教务组组长兼班主任。

谈起团队设立“文化点灯”的初衷,范红利表示,是为追逐梦想却找不到学习提升组织和平台的群体提供一个场域,一个“脚手架”,利用专业化、系统化知识体系培养学员终身学习的思维,并顺着知识阶梯,一点点碰触和实现自己的梦想,看到更高处的风景。

范红利介绍,龙华是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中轴新区,作为产业大区,这里有许多之前未能享受到良好教育的奋斗者,但他们怀揣梦想,希望在龙华一一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缺的是一个学习的平台。于是,就有了“文化点灯”项目,由原得到高研院校友中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面向没有正式上过大学、有学习提升需求的社会青年,以社会公益教育的形式进行义务授课。项目设置八大课程,分别是破冰课——点亮链接之灯、认识自己、人生规划、学会沟通、学会表达、学会学习、拥抱变化以及毕业设计+小组分享。范红利说,“来自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在得到高研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自己工作、生活中的经验,设置出了目前这样一个系统化的课程,希望向学员分享优秀的方法,帮助他们改变认知,激发内在潜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学习并坚持下去,成为终身学习者。”

面试、遴选、设计课程、开课……“文化点灯”项目有一系列“严苛”流程。3月16日,31位学员集聚在一起,正式开启“文化点灯之旅”。“从有这个想法,到项目真正落地仅用了50天的时间,十分高效。”范红利说道。

在范红利看来,学习是一件困难的事。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爱之,如何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是项目团队一直在考虑的事。于是,又有了“回归校园”式的文化点灯。

走进课堂,印有“文化点灯”标志的书袋、笔、笔记本、矿泉水、纸巾盒等一应俱全,“坚持 成长 开放 勇气”八字的校训横幅悬挂在教室两旁,将课堂的氛围感拉满。

“硬件”基础提上去了,项目团队开始琢磨增值“软件”内涵。第一次上课的学员随机选择红色、黄色、蓝色,并根据颜色组成3个小组,小组之间一起PK,竞争式学习;每次上课之前,小组学员将上台展示,唱歌、跳舞、情景剧、PPT,形式不限;简单的扑克牌化身有趣的教学道具,学员只要回答问题,就可以抽一张牌,最后,以扑克牌面的数字计分,评估每个小组的课程学习成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情境,让学员们在具体场景中讨论、锻炼、上台展示;设置小红花榜,学员既可以通过优异表现获得老师的小红花,学员和学员之间也能互赠小红花表示认可;第八节课,老师们不再讲授内容,而是完全让位于学员,邀请每位学员上台展示“毕业设计”,围绕一个主题自由呈现……每个人都能“被看见”和感受“松弛感”教育,这是文化点灯这一“校园”的独特“性格”。

▲“学会表达”课堂上,学员们以情景剧、唱歌等方式展示自我。

三小时课程的“台前幕后”,实际是一群老师们在默默付出。范红利介绍,项目教务组并不希望让学员感觉到学习只是走过场,因此就围绕如何更好推进文化点灯项目进行多次研讨,并对开设的课程以及课件实时调整和逐字逐句打磨,绞尽脑汁尝试以轻松趣味的方式去教学,量身定制,为学员打造最适合的成长计划。“例如,第五节课——‘学会表达’中,原定是另一位老师上台讲授。但实际磨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曹老师的感染力更强,表述更简单易懂,于是就更换老师了。”

“文化点灯有一句口号:‘越学习越有料,越付出越得到’,我们希望把这样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范红利表示,这也正是项目何以用“点灯”点题的原因。

从“追光人”到“传灯人”,传递公益教育力量

来到深圳十几年,李泉凭借自己的努力经营着一家理发店。在顾客推荐下,李泉主动报名参与文化点灯项目。李泉表示,“平时和顾客、朋友聊得最多的就是理发,我不想局限于发型的沟通,而是能与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心理层面上的沟通。”

周末,不是理发店的生意高峰期吗?面对这样的疑问,李泉笑着回答,“我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学习,都不会让人退步的。我不相信会因为学习而把生意做没了,学习比生意更重要”。八堂课程如今已过半,李泉每周六都准时到场,一节课也不曾落下,这样的坚持也让李泉收获满满,“这些课程都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因为我普通话不太好,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到现在,我觉得自己改变了很多。”在第五节课“学会表达”课堂上,记者看到,李泉主动上台展示自己的课堂练习成果。

对于“95后”情侣陈发和翟盼而言,周六一起去文化点灯学习成为了两人之间的一种“专属浪漫”。

此前,陈发和翟盼在工作群中看到了文化点灯的课程表,陈发一瞬间就被吸引了,“我对课程表里的内容非常感兴趣。自己有时候在工作上会遇到一些情况,心里有想法,但却表达不出来。所以,我想提升自己。”于是,每周末,陈发和翟盼都会开启一场特别的“学习式约会”,陈发介绍,“决定来学习后,我们会提前安排好周末的时间,舍弃一些事情。有舍才有得,不是说周末就一定要出去玩、看电影。来学习也是一种很特别的约会。”

听着陈发的讲述,翟盼开心地笑道,“在这方面,我们俩的认知挺一致的。现在,我们每节课都来,共同目标是拿到全勤奖!”

在游戏中学习、链接,学员们不仅找到学习的兴趣、学到有用的知识,还收获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学员郑纯霞说,“第一节课结束以后,我们组就一起吃了一次饭。课程之余,我们也会常常聚在一起吃宵夜,甚至是打掼蛋。为了这次课前展示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不仅在线上沟通展示形式、内容,还在线下进行彩排。展示当天,小组成员克服各种困难,七点半就按时到达现场,再次排练。”

在课堂对面,郑纯霞经营着一家花艺店,每当课程结束,这里也就成为了她的“会客厅”,学员们在咖啡的香气中沟通养花技巧。

当得到越来越多知识后,不少学员尝试成为“点灯人”,发散和传播公益力量,让更多人受益。

由于家庭原因,李瑞鹏小学即辍学,现在是一名健身教练,此次课前展示中,他就创新地展示了一段健身动作。“没有学历不代表没有文化。我入行6年,通过徒手健身改善了自己的亚健康,也积累了丰富的健身经验,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改变,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健身中,让自己的生活品质更高,精神面貌更好。”

来到“文化点灯”课堂学习后,李瑞鹏尝试践行一直以来的公益理念,成为一名“传灯人”,每周固定时间走进社区,帮助居民群众学习正确的健身方法,带动更多的群众加入全民健身队伍当中来。李瑞鹏介绍,目前,自己的公益行动已经影响到百余人,同时,身边有越来越多健身行业的同事加入。

▲学员们将武术融入课前展示,“以武会友”。

学员们对项目表现出的渴望和热情,让老师们既有成就感,也有获得感。项目发起人黄老师在项目启动会上表示,“文化点灯”是一个改变认知的公益项目,我们提供普惠式的文化服务,为普通人追求梦想赋能。只有当我们真正为别人着想的时候,“利他”才会取得更大成功。我们利用自身优势,为别人的成长赋能,用最小的成本,小范围去试。把这件事做出意义,做出价值。慢慢你就会发现,人这一生,提供价值才是你最大的价值。

“我们为学员们分享知识的同时,也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范红利表示,学员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会依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或为我们讲述科学的健身知识,帮助我们掌握新的体育锻炼方法;或是发挥自己的专业理发技能,为我们构思适合自己的发型;或是凭借精湛的中医医术,缓解身体上的病痛,引导我们养成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或“以武会友”,让更多人学习武术,了解武术的内涵和价值……

未来,范红利希望“文化点灯”项目能够走进街道、社区,开更多“分校”,为更多的人带去文化的滋养。

课堂所在地观澜古墟: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

随着“文化点灯”课程开启,课堂所在地观澜古墟也成为了特别的“聚集地”,原得到高研院校友中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老师、龙华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奋斗者学员,在观澜古墟留下他们的足迹和影子,文化进一步沉淀发芽。

文化,讲述一座城的过去。观澜古墟作为深圳唯一留存的清末民初市集,是“深圳近代民俗第一街”。这里不仅是古老建筑风貌的守护者,也是客家传统习俗的传承地,呈现出这一地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演变。从现代金融萌芽的票号押业到风味独特的客家小吃,从古寺香火到碉楼建筑,无不展现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2019年以来,龙华区委区政府开展观澜古墟保护性开发工程。阔别两年之后,“观澜古墟”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这次它摇身一变,成为了热门打卡地。古碉楼有了艺术范儿,摇身变成了“美术馆”、漆画研修院;清末民初建筑楼“以旧修旧”,沿袭古墟商业模式,迎接新的业态。在这里走走停停,抬头是文化,低头是历史。

▲首届观澜古墟文化节开幕,街头巷尾人头攒动。

文化,丰富一座城的现在。开墟以来,观澜古墟举办了观澜古墟文化节、古墟好故事、古墟好文化、墟得春晚等多项文化活动。邀请古墟人、主理人、周边居民及大众,挖掘和讲解民俗故事,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古城的历史文化;节日时分,这里更是活力四射,传统的麒麟舞、客家山歌与“古墟好声音”“古墟学堂”“湾区之华创享会”等现代文化活动的交融展现出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的美妙画面。此外,观澜古墟尝试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的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等,通过挖掘和展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古墟的文化内涵。

文化,赋能一座城的未来。文脉是一条河,由“过去”经“现在”流向“未来”,成为持续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2023年,观澜古墟以一场场绚丽的灯光秀,秀出古墟沧桑变化和数字之美。每晚8点,观澜古墟内多处景点都会上演独具特色的灯光秀,包括雨巷、画巷、月巷、花巷、诗巷等。通过将文创产品、艺术、艺展、数字互动相融合,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夜间游览体验。到了晚上8点30分,位于景区南门的古寺广场还会上演一场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为主题的大型主题灯光秀“遇见观澜”。当文化不再拘泥于文字表达,而是与生活、艺术、旅游跨界融合,传承就有了载体。这些是文化的延续,更塑造了观澜古墟深厚的气质。

文化浸心,连接观澜古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读懂观澜古墟,不仅要看建筑、品美食,更要读她昨日之事,看她今日所行,望向她奔赴的远方,去见证一场文化强市的化蝶之旅。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白念平 摄影 “文化点灯”项目团队/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