僜人村来了个郑天成 | 推进乡村振兴 携手共同富裕 系列报道之西藏察隅篇
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意 吴亚男 吴德群 刘莎莎
02-22 08:1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西藏察隅,下察隅镇夏尼村是当地特有的僜人村落。

放眼望去,村子里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遍野都是藤蔓交织的果树,看不到尽头。

下察隅镇夏尼村,猕猴桃种植基地,果园中忙碌的郑天成。

“你们先到凉亭里坐,尝尝我们的黄心猕猴桃甜不甜。”近期,深圳特区报采访组一行刚走进基地,基地主人郑天成就端着一盘猕猴桃,热情地招呼我们品尝。

年过60岁的郑天成是四川雅安人,在下察隅镇种植了近千亩猕猴桃,僜人村的村民们都亲切地喊他“老郑”。谈起去年猕猴桃收成,老郑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线:“辛苦了这么多年,终于喜获丰收啦。”

深圳援藏工作组争取深圳资金,扶持夏尼村建设猕猴桃种植基地,带动村民土地流转和猕猴桃产业发展,让老百姓学技术、增收入。

老郑、猕猴桃和僜人村的故事,还得从13年前说起。

异乡客

高山耸立,河谷纵横,密林千里,穿察隅县城而过的贡日嘎布曲奔腾不息。

河谷密林中,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夏尼村宛如世外桃源。生活在这里的都是僜人,他们长期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生。

从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到种植附加值高的猕猴桃,僜人种植习惯的改变和家庭收入的增加,离不开一个人——村民如今口中亲切称呼、昔日却是异乡客的老郑。

2011年,老郑和妻子来到了夏尼村。曾在乡镇干过7年农技员的老郑,敏锐地发现海拔不高的夏尼村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雨水充沛,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禀赋特别适合猕猴桃生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老郑决定在夏尼村试种黄心猕猴桃。

合作社

说干就干。

老郑成立了下察隅镇夏尼村兴农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了村里23亩地,播下了察隅猕猴桃种植的第一粒种子。

雪域高原种植猕猴桃并非易事,当时国内并无经验可循。适合种什么品种?种植中需要注意什么?能不能成功?

猕猴桃种植需要3年后才有结果,其间一切都是未知数。种惯了水稻、玉米的夏尼村人起初并不看好,老郑却是铆足了劲,和技术人员吃住在果园,精心呵护着每一株幼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精心培育,20亩试种的猕猴桃树苗长势喜人,也让老郑对自己当初的眼光更有信心。他又自筹资金,以每亩每年12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承包了60亩地,全部种上猕猴桃树苗。

转眼到了第三年。经过日复一日辛勤努力,老郑试种的猕猴桃结果了,密密麻麻挂满枝头。第一批猕猴桃在2014年迎来收获,以每斤约30元价格上市,很快销售一空。这给了老郑极大鼓舞,他决定在成功试种的基础之上,继续扩大猕猴桃种植面积。

红手印

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为了说服村民们将自家的土地承包给自己种植猕猴桃,老郑挨家挨户上门做村民思想工作。

“我家里还保留着当初签协议时大家摁的红手印呢。”回忆当年做大家工作的不易,老郑不由得感慨,“我当时承诺每年除了每亩1200元土地流转费外,还雇用村民到基地务工,每年基地收益分红给村委会,以提高村民们整体收入。”

费尽千辛万苦,僜人们被老郑的诚意和猕猴桃初期种植的成效打动了,纷纷选择将地租给老郑。有些村民看着猕猴桃种植有了收益,一边在老郑的猕猴桃基地务工,一边跟着老郑学习猕猴桃种植技术。

随后几年间,老郑先后引进多个猕猴桃品种,最终培育出品质、口感均为上乘的猕猴桃。2018年,察隅猕猴桃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老郑的合作社也发展成为察隅县兴农猕猴桃有限公司,最初的20亩猕猴桃也扩大到1000余亩规模,分布在下察隅镇夏尼村、京都村、松古村等地。

致富果

“自从村里猕猴桃产业发展起来后,村里人越来越有干劲,都喜欢到基地里打工挣钱。”35岁的衣青是夏尼村妇女主任,一说话脸就红。平时工作之余,她就到老郑的猕猴桃基地打零工,赚些钱补贴家用。

13年前,村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老郑刚开始试种猕猴桃时,夏尼村到下察隅镇只有机耕道,狭窄不平,一下雨就湿滑泥泞。“那时,村里很多人家的房子破败不堪,老百姓劳动积极性也不高,有时地里的庄稼都收不回来。”老郑记得,最初基地雇用的务工村民,经常是带着酒来上工,边干边喝,甚至中午才到果园,工作效率很低。

老郑的猕猴桃基地越做越大后,需要的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尤其是赶上采摘等农忙时节,最多时一天需要上百名工人,基地全部优先雇用本村村民,每天劳务费视工种而定,160元至200元不等,成了村民的一项收入来源。

“村民们除了地租收入外,到地里干活又多了份收入,还有年底的分红,来果园务工的积极性自然越来越高。”老郑说,“现在别说喝酒,迟到偷懒都很少,大家还会互相监督。你不干,有人等着干呢。”

不仅干活积极性提高,尝到甜头的村民们也不再观望,陆续加入种植猕猴桃的队伍。看到村民们自觉行动起来,老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不仅手把手教村民们怎么种植猕猴桃、管理果园,还提供幼苗采购、产品销售等全方位支持,想方设法帮助村民们提高收入。

在老郑带动下,不仅夏尼村,京都村、松古村村民也开始种植猕猴桃,收获致富果。

如今,猕猴桃已成为察隅特色产业品牌。2023年,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3571亩,产量170万斤。其中老郑的猕猴桃基地产量占了近一半。

“2023年,我的猕猴桃基地,就为群众增收300多万元,受益群众达2000多人。”老郑自豪地说。

新名片

在夏尼村老郑的猕猴桃基地内,有一栋两层高的楼房,这是2018年深圳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出资援建的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基地。

2018年,深圳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到夏尼村实地调研后,决定将猕猴桃产业作为重点扶持项目,探索“种植大户企业+基地+农户”帮扶模式。

“工作组不仅协调资金在夏尼村建立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基地,还帮助建设5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和试验示范基地,加强猕猴桃基地的土地整治、围栏架设、打桩立架、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帮助解决种苗肥料、产品市场推广。”老郑指着不远处连成片的猕猴桃园说,如今那50亩地年年都是硕果累累,有了好收成。

老郑还记得,2018年,在深圳援藏工作组帮助下,自己信心满满地带着刚收获的猕猴桃专程前往深圳做推广。“在深圳、上海分别转了一圈后,不仅见识到广阔的消费市场,也发现我的猕猴桃虽然品质、口感没得说,但是当时仅有的十几万斤产量根本不值一提。”老郑说,要打开猕猴桃市场,不仅要有品质,还得有产量。

回到察隅后,老郑继续扩大猕猴桃种植面积。去年,老郑的70多万斤猕猴桃还没采摘就被预订一空。

深圳援藏工作组也加大对察隅猕猴桃产业的扶持,经常组织专家前来考察指导,改良品种,提升种植户技术水平,稳步提升产量,并围绕销售短板,对接线上线下水果批发及零售企业,帮助察隅猕猴桃扩大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

目前,察隅猕猴桃的名气越来越大,累计获得区域公共品牌11个,已成为察隅的当地特产新名片、深圳援藏工作新名片。

“今年,察隅猕猴桃首届产地产销对接会当场签订了1500余万元的猕猴桃订单,后期陆续签订3年或5年的销售订单。”深圳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成员、挂职察隅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邓伟说。

“自家基地的猕猴桃明年将陆续进入丰产期。猕猴桃丰产期达数十年,达产后每年产量有150万斤,产值有2000多万元。”老郑美滋滋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意 吴亚男 吴德群 刘莎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