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378 期│韩家英的设计密码
晶报记者 徐黛茜 统筹 李岷 制图 勾特
2023-11-22 08:55

韩家英最近很忙,在何香凝美术馆里经常遇见他,接受记者采访、见设计界的友人、与前来观展的游人交谈,有时候也只是在一幅作品前驻足。自2012至2014年“镜像·韩家英设计展”十年后,2023“韩家英的设计辞典”个展目前正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他常与来观展的人说起这次作品展的来意,往往会说到这句话:“字”“词”“辞”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同时也形成了文化的基本逻辑——

2023年10月28日至12月17日,“韩家英的设计辞典”于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展览由独立策展人崔灿灿担任策展并集中呈现了韩家英横跨30年创作历程各阶段近百件作品,涵盖平面设计、装置、摄影等,重点关注近十年的新作,通过大量纸本手稿全方位展现其对字、物、形的持续实践。

辞典,也是一种意象。从字典到词典,从辞典到修辞的意义,再到设计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三十年间,韩家英创造了一部关于当代中国的设计辞典,这也成为此次展览名称的由来。整个展览以韩家英的个人创作为线索,梳理其创作的脉络,基于创作的观点将作品划分为“字”“词”“辞”类别,以递进的逻辑叙事,呈现对视觉艺术的思考与表达。

01

韩家英说这次展览是想把创作背后的思考和一些看不见的想法呈现出来,他说,通过回归设计的基本元素去探讨设计的本质。在展览现场,观众可以看到突出的主题:汉字。展厅中有一面巨大的手稿墙,将韩家英30多年来在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创新尝试展示出来,能看出来一些品牌设计经过了多次尝试,比如汉字的排布是竖立还是横向,是否要在汉字的基础上进行解构等等,与最后成形的设计不同,这些想法就放在草稿纸或者笔记本上,如今通过这次展览呈现在观众眼前。

“汉字厅”在整场展览的中心,呈现了他对于不同汉字的反复研究思考,不仅是这场展最重要的主题,同时也是韩家英创作中不断去探索的脉络。在做设计的30年间,韩家英对传统汉字反复研究与再创作,他称为是对汉字再解构的创作,“在与文字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从汉字的本源进行探索,将汉字进行‘解’‘构’,衍生转换的形态创作等,呈现出关于汉字艺术的视觉体验。”

他回忆说,其实没有特定的时刻说要在汉字上进行创作,就是自然的一种吸引力。而自他早期创作的《天涯》系列海报就足以呈现他独特的汉字观察视角,无论是汉字的笔画、解构、单字,还是到整体的篇章,再从平面与空间的创作,贯穿了他的创作思路,也成为韩家英的代表风格。韩家英表示,这也是他作为设计师在这个时代的使命,“通过现代设计,让这些中国传统的符号、传统的元素,吸引更多人欣赏,这对未来特别有意义。”

▲汉字厅

距离韩家英上次开个展已过去10年,他表示其实上次个展结束后,就想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能再次办展,没想到竟然一下子就过去10年。这次个展的主题是“韩家英的设计辞典”,他解释,“我的创作方向大多为平面设计,在这个里面我一直对图形、文字符号这些元素很着迷,这些年也积累了许多作品,而且在作品形成的过程中,也有许多有意思的思考,就想着能给关注设计的人看。”

这次展览之所以有“辞典”两字,是策展人崔灿灿的提议,他表示,韩家英是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界一个非常重要的案例,“本次展览一方面试图呈现韩家英的个人创作,另一方面希望通过韩家英的个人创作历程来映射中国平面设计30年间经历的美学、语言、价值和系统的变化。因此,展览更聚焦于设计背后的线索、语言、体系和一个艺术家的工作方法。”

在展览中还能看到木棍上手写着不同的字母与数字的组合,还有以铜板为材料赋予新形式的创作、残片的材料、希腊头像中线条的变化设计等等,韩家英说这些带有手工、自然变化发展的设计也是他希望通过展览传达的一种理念,设计不是速成的实验,而是有自己想法、思考的观察与创作。

在崔灿灿看来,这次展览呈现的作品是体现了韩家英在“寻找‘词语’与‘形状’的无穷变量”,将一位设计师几十年来的理想和艺术追求在展览中展开,让观众去体会设计师在不同的时代面临的创作思考以及变化。

02

展览的首展选在了深圳,韩家英说因为这里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源地,同时他也是在这里成长的设计师。崔灿灿接受媒体采访说;“一个是当时最好的技术、设备、印刷厂都在深圳。改革开放也包含了美学的改革,这是社会变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深圳是日新月异的。在上世纪90年代,深圳每天都有新的公司、新的项目、新的社会变化在产生。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平面设计的变革,也刺激了传媒的变革。”

▲手稿墙前的观众。

韩家英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变化。1990年,他从西安一所高校辞职来到深圳,进入万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任一名平面设计师,他回忆那个时候在深圳的便利是可以接触到许多外来的文化,“我们能看香港的节目、买到好的进口书、能欣赏国际的广告。”对于设计师,这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也对韩家英的设计启蒙产生了很大影响。

后来在1996年为杂志《天涯》做设计,虽然此前也会用一些汉字做设计,但并不是系统的创作。在给《天涯》做完第一期封面时,讨论过几个方案,最终运用了文字,第一期之后,对方就希望继续使用文字,一做便是13年,这一系列的封面设计就如一个试验场,文字是作用对象,解构、重建是作用于文字上的试剂与公式。

韩家英说自己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第一批中国平面设计师,早期他的创作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大学时期韩家英学的专业是工艺系中的装潢专业,当时还没有平面设计一词,后来深圳受到香港文化影响,就有了平面设计的概念,也是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内地也真正意义上有了平面设计师的概念,在过去都是偏向工匠的类似工艺美术、装饰等设计师,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开始对平面设计有了需求。

▲韩家英在展览开幕式上。

在为《天涯》做封面设计时,其中一组海报是以竹、山、风、月四字为主题,韩家英曾说这组海报设计灵感来源于长沙岳麓书院的一片竹林,竹子上被游客写满了“到此一游”和他们的名字,但经过竹子不断生长,字形出现了一种无法用想象力创造的变化。他把竹子上的字都拍了下来,在里面捕捉到了美。他说作为设计师,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美,有时在外界来看不合时宜的东西也会有自己的美感。

在十年前“镜像·韩家英设计展”就有关于汉字创作的部分,比如作品《字象乾坤》,就从多个维度去表达汉字中的形,以《道德经》《易经》和《菩提偈》中的经典片段,表现书法字体在向点线面之间变化演绎的过程。

韩家英提到他的第一次关于汉字的创作。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时,学习西方现代设计,其中的理论、方法与之前学到的传统审美截然不同,对人的冲击也非常大。学生时代也对设计保持着非常兴奋的状态,第一次用汉字创作用的便是“汉”字,用不同的色调与色系,通过现代的、西方的色彩做一个东方的表达。

后来他为万科、怡宝设计的商标都体现了他在字形方面的结构创作,在给万科设计全新标志时,他摒弃了传统图形的表现形式,以纯字体设计,突出品牌自身。字母大小写的组合方式,为品牌带来亲和力,视觉上更加年轻化,充满朝气。他说设计与人们的审美都是一直在变的,万科的标志化繁为简就说明了时代审美趋势,与品牌合作更应考虑市场。

这次展览中也展出了他的第一张海报《民以食为天》的手稿,同时也有一系列关于后来品牌设计的最初构想手稿,都能看到他在创作中充分诠释了东方的表达,并且在每个阶段随着项目风格、时代热潮的不同,都在作品中有了更不一样的风格表达,他说,“我认为在不同的阶段,你要有不同的控制。艺术家最高的境界是把自己内心都不知道的东西挖出来,透过自己的能力表达出来;设计的最高境界是能够理解别人的需求,把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表达出来。”

03

在他的设计生涯中,时代也在发生巨大改变,设计从手绘迅速挪步到电脑制图,大部分的设计都开始用电脑,对图形、文字、色彩的细节处理上也变得更加广阔。

但发展到现在,几乎所有平面设计师都是在用电脑、AI技术去实现设计表达。韩家英说:“所有东西都在越来越快,信息节奏快、客户要求快、整个社会所有环节都在要求快速,导致平面设计的流行趋势也是快节奏。”他坦言,这种现状让许多年轻的设计师在一段时间井喷式爆发创作,但紧接着新一代年轻人抵达,把他们挤了下去,“平面设计师的职业寿命不长。”而社会忽略这种节奏,还在一方面促进这种趋势。

▲韩家英介绍其作品用意。

韩家英与崔灿灿都认为这不是一种好的现象,从韩家英自己的经历来说,设计与创作都需要时间,美的东西是需要时间、经验积累的,去做原创、艺术、设计也需要时间的沉淀。韩家英承认设计作品与时代的流行密不可分,设计师们也是不断追逐潮流,但当下的社会环境造成大部分设计师像在运用某种公式,把潮流变为设计中的技能,并没有进行新的创造,没有新的视觉语言。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个展“韩家英的设计辞典”除了呈现创作思路外,也有作为设计师的态度在其中:一些自然的、手工的时间积累的力量希望传递给当下的设计,给前来观展的人。当然,韩家英不是排斥电脑、科技,他说起最开始使用电脑设计,电脑的确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更多处理色彩、空间的可能性,帮助设计想法实现得更为具体,韩家英的意思是电脑是设计师的工具,它是辅助,但不是代替设计师。

他说,作为在东方文化成长下的设计师,讲究的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要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并且从容地表达出来。

这些年韩家英一直还在参与设计中,如第一届深港设计双城双年展,由韩家英担纲视觉创意总监。品牌形象将深圳与香港比喻成两个在设计领域亲密的伙伴,象征两座城市在设计创意经济上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也是两座城市创意人才、创意产业、创意学术交流、创意资源整合互动的象征。

▲前来观展的小朋友

韩家英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说过,“设计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 2021年深圳设计周主视觉便由韩家英领衔设计,视觉符号为“S”,代表“Shenzhen”的开头字母缩写,其中主色彩源自深圳的市花——簕杜鹃,艳丽的色彩,象征深圳绽放的力量,展现深圳的魅力、活力、动力、创新力,他说希望透过这个极简的形象加上深圳开放、包容的元素,传递出这座城市拥有无限发展机会的内涵,吸引更多人参与城市设计中。

在那一届设计周的活动中,韩家英在一场分享会中也提到,“如果一味追求市场化,以经济目的为导向,设计便会丢掉其本身的专业性。这是设计师应避免的问题。”作为设计师,他不断重复,要坚守设计的本心,设计不仅是时代潮流的脉络,也是社会生活变革的历史映照,设计师要把设计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回到“韩家英的设计辞典”,将韩家英30年来的品牌、海报、标志、语言设计进行梳理,不仅是呈现了一位设计师长久以来的工作成果与背后的思考、创作历程,也是对设计师的身份与社会,与设计理想、原则这些不断回旋议题的思考。韩家英说,作为设计师,表达的同时,也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徐黛茜 统筹 李岷 制图 勾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