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美术馆(新馆)开馆展览:“艺术+科技”为市民带来文化福利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3-11-22 07:2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观众走进美术馆,感受艺术之美。图为“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 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摄

美术馆是一座城市靓丽的“文化名片”。作为深圳“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首个开工建设、首个完工的项目,已正式开馆的深圳美术馆(新馆)(以下简称“新馆”)掀起观展热潮,这一新的文化地标迅速走红,吸引不少市民竞相前来参观。业内人士和深圳艺术家、市民纷纷给予高分评价。他们认为,新馆开馆展除了呈现艺术与科技的最新融合成果,展现出科技新城深圳与当代新媒体艺术的“互生景观”之外,也诠释出深圳开放包容与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特点。

●多元艺术

凸显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

“没想到,可以这么近距离地观看莫奈和齐白石的名画!”周女士在新馆观看展览时兴奋地告诉记者。11月7日,新馆正式开放,就推出8大重磅启幕展览,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馆方每天有6000个预约名额,几乎都是约满的状态。

多元、创新与融合,成为此次新馆开馆展的鲜明特色。在艺术家、深圳大学教授邹明看来,这次开馆展非常成功,“开馆展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既有传统的展览,有展现深圳记忆和城市发展的本土展,也有国际视野的科技展和齐白石大师的展览,丰富立体,兼备学术性与观赏性,这也展现出深圳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城市品格。”

艺术家、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张小纲创作的《1979年蛇口开山第一炮》在馆内的“回望·先行——深圳美术45年专题陈列展”展出,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他告诉记者,新馆正式开馆是深圳文化界和城市建设的一件大事。“深圳是一个崇尚创新、追求卓越、开放包容的先锋城市,新馆的精彩亮相契合了深圳的文化特点。它用内容丰富,涵盖古今中外的开馆展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作为一个深圳的艺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我觉得这是很大的文化福利。”

●艺润人心

滋养城市文化增进认同感

记者观察到,展厅里的观众络绎不绝,涵盖各个年龄层。新馆的开放不仅能让市民近距离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也能让深圳公共文化惠及普通市民,滋养城市文化。

市民白女士是一位艺术爱好者,她用“文化大礼包”来形容新馆的开馆。“新馆的这些精彩展览都是免费的。展出的艺术作品丰富着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象征深圳精神的《孺子牛》等这类作品,我特别喜欢,让我有很强的共鸣。”

徜徉影像的世界,探寻深圳的历史、在照片墙上写下对深圳的祝福、在大师云集的馆藏展中感受到城市文化积淀……观众在与作品的对望与凝视中,也增进了对城市的了解和认同感。

正如关山月美术馆副馆长、“回望·先行——深圳美术45年专题陈列展”策展人陈俊宇所说,在全国,很少有城市像深圳这样,有这么多艺术家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去记录城市的发展。这些优秀的美术创作成果承载着深圳的历史记忆,讲述在这个充满希望的热土,年轻的城市日新月异的变迁、创业者的人生故事,感受着改革开放时代的磅礴力量。

艺术家、深圳大学教授应天齐认为,“新馆的开馆与深圳这座城市的气度和历史跨度非常吻合。深圳美术馆是伴随着这座城市的改革开放一起发展起来的。它从东湖水库的地址搬到现在的新馆,通过开馆展把四十多年的发展完整地串联在一起。”

●深度融合

“科技+艺术”为城市发展带来宽阔前景

在“科技+艺术”的主题下,数字艺术彰显出深圳这座科技之城独有的气质。在新馆的展览中,一个国际知名科技艺术展博人眼球。“互生景观——科技艺术展法国奥普莱奖深圳首展”首次在中国的亮相就选择深圳,正是向世界传递了深圳一直以来秉持的“以科技为文化赋能”的理念,也是对深圳艺术活力的赞许。

此次展览遴选了21位来自9个国家知名艺术家的17套作品,大多数作品都是首次在中国展出。艺术家们通过结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创作出能够与观众互动和学习的智能装置。不少观众看过展览之后点赞展览,“和深圳的气质特别搭!”“科技感爆棚,不少作品可以与观众互动,高大上!”“未来已来,一些数字艺术作品也深刻启发我们去思考未来的世界”……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有深度、有影响力,兼容艺术与科技的中外文化交流展,彰显着城市软实力,“这是双向奔赴,也是时代赋予深圳的底气。”

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所说,科技和艺术的融合让文化产业焕发新的活力,在这一领域,深圳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圳是中国科技产业的中心,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之地,而这二者的结合将会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宽阔的前景。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周斐斐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