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东纵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深圳底蕴格外红——纪念东江纵队成立80周年
深圳特区报 记者 赵萌 文/图
2023-11-07 09:5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我们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兄弟,我们的队伍驰骋于东江战场上......”近日,东纵战士传唱的“东江纵队之歌”又回荡在坪山东江纵队纪念馆的上空。在东江纵队成立80周年之际,广东省社会各界人士以及13家媒体对深圳市内多所东江纵队旧址、纪念设施进行实地走访,一同追寻东纵足迹,寻找深圳的东纵故事,先烈的英雄事迹,传承革命精神力量。

曾生故居,红色摇篮,坪山东江纵队纪念馆

置身场馆,历史人物仿佛走出了图片,向人们讲述那段岁月:东江纵队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全称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是曾生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王作尧领导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

1943年,中国共产党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基础上扩编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东江纵队立足大鹏半岛,积极开展抗日斗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拥有根据地和游击区总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人口450万以上,部队人数1.1万余人的一支华南抗日战场上的坚强武装力量。

作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东江纵队发挥山地战、海战、人民战优势,开展大小战斗1400余次,累计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同时,守护华南与香港之间的海上安全通道,开展了享誉中外的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并且与国际反法西斯盟军开展深度情报合作,多次营救盟军飞行员和国际友人。

“这片土地的传承了东纵红色基因,也让现在的年轻人不迷失方向,沿着前辈的方向,为社会发展和繁荣努力奋斗;其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情怀、百折不挠的坚定信仰、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意识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仰、情怀、精神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深圳市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研究会会长李建国说。

据了解,东江纵队纪念馆是由深圳市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及社会各界捐资建设,于2000年12月2日建成开馆,占地约5000平方米,展厅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场馆由史迹展厅、前进报社旧址及曾生故居等组成,现馆藏东纵史料七百余件,是集中展示东江纵队发展史和辉煌业绩的博物馆。

据东江纵队纪念馆馆长吴育添介绍,展馆内容会继续升级并推出系列活动宣传东纵革命事迹。同时,加强全省各纪念馆之间的横向沟通,做到信息、资源和相关的资料的共享,让广大市民群众能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艰苦中的燎原星火,大鹏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在葵涌办事处土洋社区土洋居民小组的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始建于1912年,具有100余年历史,旧址建筑为中西合璧风格的天主教堂,由主楼、礼拜堂、马厩(东江纵队电台旧址)和附属建筑土洋烈士纪念碑、东纵纪念亭组成,总占地面积为2127平方米。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土洋村正式公开宣布成立,同时发表了《东江纵队成立宣言》。土洋村还是中共广东省临委驻地,领导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党组织、抗日民主政权和部队建设。大鹏半岛成为抗日战争后期中共华南地区党政军指挥中枢。1944年8月,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广东省军政委员会在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召开著名的“土洋会议”,“土洋会议”是广东人民抗日武装发展的转折点,为广东人民抗日武装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东江纵队在抗战中深入港九敌后,团结海内外华人华侨,成为一支闻名中外的抗日武装力量。

抗战爆发后,众多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纷纷通过募捐、义演、义卖等方式支援敌后抗日武装,还组建了如“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等组织,以“救国救乡”为目标,以支援前线、救济难民、宣传抗日、组建群众武装为主要任务,与东江纵队一起推动了东江地区的抗日斗争。

如今的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已成为大鹏新区乃至深圳市的重要文化交流接待窗口,不仅是海外侨胞爱国之心的直接体现,还是百余年来联结大鹏人民与海外侨胞深厚情谊的纽带。

“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白石龙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大批文化民主人士滞留港岛。东江纵队前身的广东抗日游击队联合当地群众,护送包括柳亚子、何香凝、茅盾、邹韬奋在内的文化民主人士及其家属冲破日军封锁线,通过陆运、海运等形式从香港撤离至大后方,营救工作前后经历了6个多月时间,从港九地区营救了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共 300 多人,连同其他方面人士共 800 多人,并接应了 1500 多名到内地参加抗战的爱国华侨和港澳青年,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坐落于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老村1号。全馆占地面积2860平方米,展馆内的天主教堂(原址)是当年营救工作的重要“中转站”,绝大多数被救人士都暂居于此。据了解,纪念馆展览内容主要采用当事人的回忆录、口述史和档案资料,共采集历史事件及相关营救者和被营救者的图片超过450幅,主要来源于广东省档案馆、深圳市史志办、深圳市博物馆以及兄弟馆的档案资料。

据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名誉馆长、深圳阳台山文史研究会会长朱赤介绍,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成功具有非凡的意义。“大营救”反映了我党和广大知识分子的血肉联系,对于被困香港的文化名人,我党动员一切力量组织了这次营救;并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成功范例。

为了解救他们,党组织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东省各级党组织动员一切力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武装部队联合当地群众积极行动:文化名人来到白石龙村和阳台山附近,当地的村民、群众积极地为部队站岗放哨,给他们送饭送菜。没有出现告密、泄密,营救的人员没有一人被捕、牺牲,充分体现了我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为革命事业共同奋斗努力见证。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詹婉容

(作者:记者 赵萌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