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咏春”?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巡演百场专题研讨会举行
晶报记者 林菲
2023-11-04 14:40
收录于专题:大视野

11月3日上午,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巡演百场专题研讨会在深举办。

自2022年12月22日,《咏春》在深圳保利剧院首次亮相后,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咏春》的足迹遍及中国大江南北并在新加坡成功开启海外巡演,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股热潮。今年10月26日,《咏春》回到深圳开启百场系列活动。作为活动之一的研讨会上,来自深圳高校学界、理论界学者、专家,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从业者以及在深文艺人士代表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咏春》创新出圈的秘诀。

“我看了两遍,还没看够!一次是在广州,一次是在深圳的百场演出。”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主席李亚威说,观剧的过程中她常常热泪盈眶。她认为,舞剧编排非常巧妙,从道具的使用到舞台的调度,到对民间生活的色彩表现,都体现了编剧的智慧。《咏春》为深圳的文艺创新吹响了进军的号角。

深圳大学乌克兰国家工程院院士李勇则从剧名“咏春”二字切入进行解读:“‘咏’还有歌咏之意,‘春’也指深圳这座城是‘春天的故事’发源地。”他表示,《咏春》通过舞蹈与武术动作语言进行故事表达,人物、场景包括灯光的转换都非常生动,在创新叙事中彰显文化内涵。

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田地认为,舞剧《咏春》的选题非常成功,既是讲了一个广为人知的人物故事,又用双线叙事的形式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更是中国人的奋斗故事,突破了深圳文艺作品原有题材的疆域。“我觉得,讲述大湾区文化,深圳应该是当仁不让的,深圳既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气魄。”

深圳市文化馆副馆长、深圳市话剧院筹建负责人戴纪澜赞扬《咏春》在舞台剧的艺术创作上开创了先河。韩真、周莉亚两位编导使用了转台、电影的蒙太奇等创新手法,使舞台表现形式丰富且符合现当代观众的观剧习惯和审美品位,同时又坚守初心,保留相对传统的舞台技术手段,“很朴素、很高贵。”

“我们的非遗需要的是唤醒。”国家级非遗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创新研究所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陶一有感于《咏春》中对非遗香云纱的运用。他说,舞台剧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能唤醒观众心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咏春》提供了一个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案例,是非遗保护“深圳模式”的一次生动实践。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林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