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的摄影故事|四十载,他拍了数万张深圳照片
王杰
2023-05-05 20:09

马树华,在深圳新闻摄影界早就赫赫有名,然而我认识他却没那么早。

2012年秋的一天,深圳特区报摄影部副主任岑志利给我电话,说深圳建筑公司一位拍了深圳三十年的摄影师想出版一本摄影集。当时深圳成立经济特区也不过32年,我一听已拍摄深圳三十年就来了兴致,当即便约他们来我办公室。我当时在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做负责人。

第二天,岑主任带着这位拍了深圳三十年的城建系统摄影师来了。他个头不高,胖乎乎圆乎乎,没等开口眼睛先笑了。他说他叫马树华,云南人,是当年基建工程兵来深圳的转业军人。先是业余拍摄,后来调到单位工会负责公司的图片宣传和报道,才算有了半个专职。岑主任说,马老师是我们特区报老摄影通讯员了,这么多年来拍了很多反映深圳发展变化的好片子,也得过不少新闻摄影奖,就差出本专业摄影集了。寒暄过后,老马掏出U盘插在我的电脑上,开始让我浏览他拍的片子。

从创建深圳经济特区80年代繁忙的建筑工地,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从东门小街的地摊胡同,到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场;从人头攒动排队挤买股票的男女打工者,到如今深交所宏伟宽敞的股票交易大厅;从泥泞不平的山间土路,到宽敞漂亮的深南大道;从低矮昏暗的一片片棚户区,到灯光璀璨的城市夜景……一幅幅对比鲜明的照片连在一起,绘成了一幅深圳飞速发展的历史画卷,看得我血脉贲张、激动不已。

让我尤为感兴趣的是,他很多照片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都是在同地点、用同一视角拍摄的。前后两张照片放在一起对比着看,不用文字解说,深圳巨变的沧海桑田之感油然而生。将这样的照片编排在一起,本身就是深圳三十年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生动写照!多么好的题材,多么好的内容!我一边看图片一边感叹一边构思编辑方案,一切就这么一气呵成地敲定了。

为了编好这本摄影集,我亲自做责任编辑,照片一幅幅选,文字一字字过。老马也就一次次往我办公室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各方努力,这本反映深圳三十年巨变颇具特色的大型摄影集终于在2013年4月出版面世了。

画册出版后,读者反映很好,不少媒体进行了报道。这是马树华出版的第一本新闻摄影集。

201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5周年。为了让人们更加直观地领略到发生了深刻历史巨变的大美深圳,我们约请老马在《深圳辉煌历程》的基础上重新编辑一本规模更大、画面更加精致优美的画册《大美深圳》,并将其列入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资助项目。该画册2015年8月出版后,社会反响热烈,各机关单位纷纷购买作为珍贵礼物。2016年该书被深圳市有关方面评为十大“深圳礼物”后,更是一时洛阳纸贵,供不应求。

这是老马出版的第二本大型摄影画册。之后老马便一发不可收拾,2020年12月在隆重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时,他又乘势在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了《巨变:镜头里的深圳40年》摄影集。

老马的摄影集,紧扣时代主旋律,题材丰富独特,画面生动感人,编印精致大方,可以说本本都是精品。他本人,一时间也成为深圳市出版大型摄影画册最多的摄影家之一。

老马并非摄影专业科班出身,走上摄影之路也纯属偶然。据老马介绍,他1958年9月出生在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弥沙乡西河冲村一处山坳的半山腰上。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由于家住在半山腰,家人到生产队开会或背粮食要走二里多布满荆棘的山路。老马小时候因为赤脚走这段艰难的山路,不知被荆棘扎得哭过多少次。

自哥哥当工人离家后,14岁只读了五年半书的老马便辍学当起了公社的小社员。他在生产队锄过地、放过羊,由于他诚实苦干,很快便受到队长和社员群众的好评,并很快成为生产队的劳动骨干。

1978年他在当地光荣参军。到部队后,为了补习文化,他经常在晚上熄灯后跑到营区路灯下读书。在被窝里用手电筒偷偷看书,更是他的家常便饭。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和五年多的部队锻炼,老马文化水平和军政素质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1983年1月,老马随服役的基建工程兵部队从天津开到深圳,当年9月15日和部队一起便奉命集体转业,成了深圳特区首批成建制的建设者和拓荒牛。

到深圳参与特区建设后,老马目睹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特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内心产生了聚焦深圳,用镜头直观全面地反映和宣传深圳巨变的强烈愿望。

他自知没读多少书,来深圳后除坚持自学外,还先后参加了深圳大学成人教育商务会计函授、海南新闻函授和人民日报通讯员培训等专业学习。学习的同时,他还坚持业余时间给报刊杂志投稿,消息通讯都写。白天干好本职工作,下班便去各处采访,夜间关门写稿,还要争取在半夜报纸截稿前把稿件送到报社有关编辑手中,常常忙得不亦乐乎。稿件发表多了,后来公司就把他调到工会做兼职新闻报道员。

谈到何时玩上相机并对摄影发生了兴趣,老马回忆说,那是1982年“八一节”假期。那天,他和两个战友相约去天津的水上公园游玩,也记不起是谁借了台海鸥120手动相机,于是他们三个轮流拍摄,冲洗出来一看照片很好,从那之后他就喜欢上了照相。

1989年老马用借来的相机拍摄的第一幅新闻照片在《深圳特区报》上发表,这给了他巨大的鼓励,转年他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买了他有生以来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理光傻瓜机。

有了自己的相机,拍摄起来便如虎添翼,老马也变得更加勤快,拍的照片也越来越多了。1998年老马头次参加深圳的摄影比赛,就有两幅作品获得优秀奖。同年12月,他参加在珠海举办的“全国现代建筑摄影大奖赛”,荣获了银奖。1999年他加入深圳摄影学会,2013年出版自己的第一部摄影集。

30多年来,老马在《解放军报》《中国建设报》《建设》《广东公安报》《广东建设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等20余家报刊杂志发表文字、图片报道两千余篇(幅),先后被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先进记者”“优秀通讯员”等。同时他还持有10多家报刊杂志社发给他的“记者”“特约记者”“签约摄影师”“特约通讯员”“信息员”等证件,这为他外出采访和拍摄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胶卷摄影时代,摄影爱好是成本最高、最“败家”的爱好。当时一般职工月工资才三四十元钱,深圳经济特区也不过百八十元钱。而当时一个国产“公元”或“乐凯”黑白胶卷都在七八元以上,进口“富士”彩卷则要超过十元。买一两个胶卷,半个月的工资就没了,这还不算冲洗费用。老马说,好在当时老婆孩子不在跟前,自己节衣缩食尽量减少别的开销,同时废寝忘食地积极向报刊投稿,赚取点稿费以弥补开销不足,日子也对付着过来了。

为了节省胶卷和冲洗放大的开支,老马说他从1991年开始便向深圳一家照相馆老板学习黑白胶卷的剪片、冲洗、放大等暗房操作技术,后来自己还买了一套简易冲洗放大设备,开始自己完成摄影作品的制作流程。

摄影工作的难点常常是在现场。与文字工作不同,文字作品可以关起门来完成,而拍摄摄影作品不到现场就无法完成。老马回忆,1993年的一天,为了拍摄皇岗口岸区域照片,他从一个地方赶到正在施工中的皇洲广场大厦,准备拍摄皇岗口岸片区场景。没料到工地正好下班,电梯停了。他不好意思叫人帮忙,只好徒步爬楼梯一直爬到30层。爬到楼顶后,他累得几乎无法站立。待稍微缓过点儿劲来,便咬牙坚持拍照,最后总算拍到一幅自己喜欢的照片。那天的情景,他至今仍记忆犹新。类似的情况,后来又发生过很多次,最艰难的时候,他也想过放弃,妻子鼓励他都拍这么多了,放弃的多可惜。妻子和子女们的鼓励与支持,使他一次次从灰心中振作起来,最后终于有所成就。2013年10月老马光荣退休。

去年底,为纪念两万名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40周年,老马精心编辑整理的大型画册《一代拓荒牛》又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批准列入2023年度广东省出版选题。目前该书正在紧锣密鼓地编辑制作中,预计年中将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发行。

从1999年结业于中国摄影函授学院,2002年考取中国三级摄影师(高级)职业资格,到2006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老马数十年如一日,长枪短炮不离手,奔走于深圳关内关外的各个角落,发现好画面,立刻聚焦按动快门。四十年间,他拍下并积攒了数万张照片资料,家里小小的空间已“汗牛充栋”。

现在老马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深圳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会员。他从1998年至今参加过无数次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摄影比赛,有近百幅作品入选或获奖,成为深圳市一位著名的新闻摄影家。

(原标题《老马的摄影故事|四十载,他拍了数万张深圳照片》)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田语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