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转型升级 发扬“工匠精神” 培育广东“智造”
记者 石义胜 任琦 周元春
2017-01-18 05:32

 《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指明方向,身为制造大省的广东,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路上如何发扬“工匠精神”实现质量提升和技术升级,进而率先打造“智造”强省?这是广东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与会委员关注、热议的焦点话题。

降低成本  扶持传统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也是广东发展的重要基础。”广东省政协委员梁昭贤提出,经过30年的发展积累,制造业已经成为国际上代表广东实力的最响亮的名片,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示范省份,从装备到人才都要向全球一流水平看齐。

目前,高技术的制造业和传统制造新旧动能尚在转换过程中,新动能到来之前,需要政府扶上马送一程。梁昭贤委员建议省、市各级政府对本土传统制造业龙头企业、优势骨干企业一步到位引进国外一流设备、引入国外顶尖专业人才给予适度的财政补贴,推动广东制造产业整体加速智能化改造、加强技术创新。

对于企业在传统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时引进国外成熟先进的成套自动化设备或者生产线,梁昭贤委员建议政府职能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审批效率,并给予进口环节税赋的减免,使企业有更多的流动资金投入到生产中去。

“放水养鱼”  打造“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

广东省工商联提出了《关于将“珠西”打造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的建议》。

广东省工商联认为,2014年8月,广东启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按照规划,产业带将力争到2020年建设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省工商联建议推动“珠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并通盘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丰富“珠西战略”内涵,将“珠西战略”提高到促进珠三角东西两翼统一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性经济发展水平、辐射带动粤东西北的高度,构建涉及行政、经济、社会、交通、生活等一体化的社会和经济共同体,打造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创新“珠西战略”发展模式、 打造“珠西”核心产业区、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融资环境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着力,达到“放水养鱼”的效果。

自主创新  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通过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现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省政协委员杨森平认为,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在承接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机遇的同时,应当积极把握契机,结合广东省“十三五”时期实施的一系列配套行动计划,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增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广东制造业的质量与效益。

“提升广东制造业,关键在于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在基础性、关键性和战略性领域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构建自主价值链,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和知名品牌。”杨森平委员表示,建议从规划引导、重点领域选择、实施路径、发挥企业主体价值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强探索创新,以“十三五”制造业的重点领域,如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项目为突破口,围绕制造业的重大共性需求,提高工业自主研发能力,从广东制造转向广东“智造”,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和新的增长点,不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杨森平委员还建议,要加强高端制造,向高附加值产业端聚拢。广东制造业要先行抓住高附加值的制造板块,大力打造高端制造,创造制造业垄断优势。“可以借鉴松下、索尼等企业把50%深度加工的关键制造环节留在本土的做法,未来制造业应把核心生产环节留在广东,再通过构建制造洼地、卫星工厂等方式取得规模优势,获取比研发和营销更高的利润,保护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同时,也确保技术研发的垄断优势能得到延续。”

“优化存量,以智能化、绿色化手段改造传统产制造业。”杨森平委员认为,可以综合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法律、环保等手段,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推动智能化改造,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支持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成果应用、新产品开发、新工艺应用。

此外,杨森平委员还建议从创新服务业发展、服务实体制造业,深化金融改革、增强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能力, 构建“育才融智”机制,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智力支撑等方面推进广东“智造”,实现广东“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

见习编辑 Lisa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