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国际化人才支撑世界级湾区 建设一流人才“栖息地”
读特特派记者 杨丽萍 周元春 任琦 石义胜
2018-01-24 12:05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中国自古就认识到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汇集建设国际化人才,让大湾区成为人才政策高地、人才培养高地、人才成长高地、人才业绩高地,为建设世界级大湾区提供智力支持,成为省两会上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

人才是解码湾区建设的“金钥匙”

省政协委员游忠惠非常关注大湾区的人才问题,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比作是解码湾区建设的一把“金钥匙”。但她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总体人才供给情况还不够理想,同国外顶尖湾区存在差距,这会制约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的发展。

在游忠惠看来,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供给存在四个方面问题:第一,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顶尖高校数量明显偏少,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第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重视单一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较少,大量毕业生无法完全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第三,人才引进政策尚待完善,注重人才引进,不重视人才引进后的效能评估,缺乏人才大数据的支撑,无法对人才供需两端进行精准匹配,在人才服务、政策保障等方面还有待提升;第四,对海外引进的人才和本土培养的人才,在薪酬待遇方面差距巨大,对本土培养的人才造成精神上的压力,不利于人才的使用和发展。

游忠惠建议制定国际人才竞争战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支持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高效匹配人才、科学评价人才,并同他们增强互动,帮助粤港澳大湾区迅速提升在高层次人才群体中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精准、高效地全球引智。同时,利用前海、南沙、横琴自贸片区有关人才方面的特殊政策,比如人才出入境和外汇、税收、子女教育等服务,将这些特殊政策复制或推广至粤港澳大湾区。此外,在吸引海外高精尖人才的同时,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激励。

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在其提案中则建议设立“粤港澳城市大学”,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做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之全链条有机无缝对接,使大湾区成为人才政策高地、人才培养高地、人才成长高地、人才业绩高地,为在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国家级新材料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奠定人才和智力基础。

设立粤港澳青少年交流培训学院

省政协委员邓开荣认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强粤港青少年交流合作,由政府搭台、民间唱戏 ,构建常态化的“粤港澳大湾区粤港青少年交流平台”,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展现才能、就业创业、增强信心的良机,提升香港青少年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引导更多两地青少年对国家有作为、有担当。

邓开荣建议建立粤港澳青年人才数据库及交易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服务一体化平台。建立青年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培养大湾区建设所急需的金融、法律、建筑等专业人才。推动大湾区青年人才奖励计划出台,做好在粤的香港学生、在港的广东学生的联系服务工作。构建一个服务大湾区青年的大型网站或网络社交平台,专门提供有关大湾区青少年活动、求学、就业、创业的资讯,青少年也可在此平台交流互动,促进资讯交流,增进友谊。设立大湾区青少年交流基金,向社会募捐,为交流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來源。

为推动青少年交流,邓开荣还建议设立粤港澳青少年交流培训学院,向大湾区青少年提供系统的国情教育以及短中长期的培训课程。

让时尚科技成为大湾区的重要名片

“纵观世界发达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当今主流湾区的发展特征,时尚科技已是国际大都市或大湾区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志和名片。”省政协委员封昌红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内原创品牌最集中、产业配套最完善、规模集群效应最显著的时尚产业基地之一,产业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时尚科技走廊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具体而言,要从政策机制、氛围营造、学院驱动和载体建设四个路径来进行推动。封昌红说,在政策机制上,建议将大力发展国际时尚科技产业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核心内容,制定专项政策,设立粤港澳时尚科技产业发展政府引导基金;在氛围营造上,建议举办世界湾区时尚科技周,通过展览、论坛、圆桌会议、工作坊及时尚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将时尚科技周打造成为促进科技与时尚产业深度融合的整合器;在学院驱动上,建设属于粤港澳大湾区本土的时尚设计学院,借助深圳设计之都的地域优势与香港国际化平台优势,联合传统优势产业的家具、服装、钟表、珠宝等各大行业协会与各类设计行业协会共建,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在载体建设上,建议打造粤港澳时尚科技硅谷,重点推进时尚科技产业集聚区建设,吸引中外顶级时尚设计工作室和设计大师入驻等。

编辑 刘彦

(作者:读特特派记者 杨丽萍 周元春 任琦 石义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